第109章 家书(2/2)

隨后是宋庠、范仲淹以及庞籍。

別看四人都表示赞同,但其实有所差异:陈执中与宋座表示赞同,只是因为这一举措是赵肠提议,他二人与赵肠的关係很好;而范仲淹、庞籍,他们与赵肠的关係其实也不差,但此刻表示赞同,却是真正认同赵肠的修城之举。

尤其是范仲淹。

对於陕西以及对西夏战略,当年范仲淹主张“积极防御”,即多修城寨抵御西夏进攻,而韩琦当时则主张进攻,直到经歷三川口、好水川、定水寨三败后,韩琦才改为赞同范仲淹的防御之策。

直到赵肠的出现,朝中再次出现主战派,只不过赵肠的主战,较韩琦大有区別,他並不主张派军队攻打西夏,而是主张在陕西修筑城塞,在確保陕西有足够防御抵御西夏进犯的同时,逐渐向西夏方向修城,日拱一卒,挤压西夏的控制范围。

换而言之,赵肠的对夏战略,至少在初期与范仲淹是一致的,都主张要在陕西修筑大量防御工事,因此范仲淹自然赞同。

唯一剩下尚未表態的文彦博,眼见其他人尤其是“政治同盟”范仲淹都表示了赞同,自然也不好再提出异议。

於是压力给到了代替三司使叶清臣出席的三司度支副使梅挚身上,他小心翼翼地问道:“不知赵司諫需要需要多少钱?”

“他在信中提及先拨个二百万贯。”赵禎凝声道。

“二、二百万贯?”梅挚险些惊地倒抽一口凉气,在场诸相公也是颇感惊。

“这可真是大手笔啊·”庞籍笑著对范仲淹道范仲淹亦笑,隨即点点头正色道:“看似费是巨,但若仔细算下来,其实並不多。”

“確实。”庞籍亦点头道。

他二人都曾在陕西出任经略使,自然知道修筑一座城塞需要多少钱。

况且当时他们在陕西时,苦於朝中无人帮衬,而如今赵肠在陕西主张修城,二人念及自己以往在陕西的艰辛,自然要给予赵肠鼎力相助,哪怕国家財政困难,也要咬著牙支持赵肠修城,將陕西打造地固若金汤。

於是,在除三司使叶清臣缺席,其余政事堂诸位相公皆表示赞同的情况下,这笔二百万贯的修城经费得以通过。

然而不过两日,三司使叶清臣便上奏劝諫,以目前国家財政困难为由,希望减少这笔开支的额度,或者延缓一两年。

待这份札子呈至官家御前,不说官家不喜,就连叶清臣的老友范仲淹也颇有微词:今年西夏遭辽国攻打,此时不修城,难道还要等一两年,等西夏抽出手来,再修城不成?

此时,恰逢大名府留守贾朝昌因调拨河北军粮一事与叶清臣发生矛盾,上奏弹劾叶清臣,而同时叶清臣也上奏弹劾贾朝昌。

其实这件事的起因说来也简单,无非就是先前河北路发生水灾后,朝廷默许三司先挪动了河北各处粮仓的军粮用以賑济灾民,之后三司转运司从其他州路运来了粮食,大名府留守贾昌朝唯恐驻河北的禁军因断粮而內乱,遂叫人截了大批粮食,因粮食分配问题而与叶清臣发生了矛盾。

事实上朝廷对此也心知肚明,本不至於怪罪贾朝昌或叶清臣,奈何二人各执己见,分別上奏弹劾对方,爭执不休,赵禎无奈只好各打五十大板,將贾昌朝调任郑州,將叶清臣调任河阳。

如此一来,三司使的位置就空出来了,於是在张贵妃的发力下,任职开封府事还未几个月的张尧佐,火速升职为三司使。

对此朝中颇有爭议,但张尧佐不止有张贵妃支持,事实上因为赵肠的关係,他如今与陈执中、

宋座等人关係也不错,因此即使朝中有人提出异议,力度也远远不够。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范仲淹也在这件事上保持了沉默,毕竟范仲淹也知道张尧佐与赵肠关係亲近,只要张尧佐出任三司使,那么三司所掌控的资源、运输能力,必然会向陕西倾斜。

说白了,至少在近段时间,范仲淹可以为了这件事默许张尧佐出任三司使,反正三司衙门自有一套运作方式,有没有三司使,其实都不影响三司的运作。

果不其然,张尧佐任职三司使后,当即下令三司筹钱,又在赵禎的授意下,新设灰泥监,专门负责製造由技术司发明改良的水泥灰,且后续將其源源不断地运向陕西。

当然,在新设灰泥监之前,赵禎特地招工部技术司司使沈遭入宫,询问水泥一事。

沈恭敬道:“赵司諫临行前便有叮嘱,我技术司不敢轻怠,这两月来已有一些储备,但仍不足以供应陕西,需三司配合扩大產能,至於成效我司新衙外墙,便是由水泥、砖石修砌,寻常手段难以摧毁,官家可以亲往验证。”

事实上赵禎对此也略有耳闻,如今沈遭一提,便带著朝中诸位相公去技术司新衙,果然看到了新衙外耸立的高墙,足足有一丈宽、两丈高的高墙。

鑑於开工时期並不久,这座高墙尚只修了北面部分,但即便如此,赵禎仍然感到十分满意,毕竟技术司新衙占地多达二三十顷地,面积还要大过寻常一座二里方圆的小城,技术司用数百名石匠、数百名杂工,仅用短短月余便建成一侧足足有二里多长的高墙,如此换算下来,建成一座二里方圆的小城高墙,也不过四五个月,工期比当初赵肠承诺的半年还要短。

而曾在陕西有过修城经验的庞籍、范仲淹也是讚不绝口,毕竟他们虽说也曾在四五个月內赶修出一座二里方圆的城寨,但城墙绝没有如此高、如此厚、如此坚固,建城所用的禁兵、厢兵人数,

也远远不止区区千人。

於是在政事堂诸相公全员通过的情况下,赵禎下令三司衙门增设灰泥监,接管了技术司监造水泥的事宜,日后技术司只负责改良,三司灰泥监负责为全国提供建城所需的水泥,枢密院负责监督灰泥监的监造过程,以免配方泄秘。

期间,陕西转运使夏安期,並陕西经略招討安抚使高若訥,又將赵肠为振兴陕西经济的策略奏於朝廷,得到张尧佐的鼎力支持,陕西转运司与三司开始翻修陕西至汴京的道路,同时又整合京西路、永兴军路的运力,且逐渐向陕西倾斜,

昔日夏、范仲淹、庞籍等人在陕西任职时,都未曾得到过这种待遇,而如今赵肠在陕西,这些人却都支持赵肠的主张,儘管他们彼此间仍有矛盾。

七月初,石布桐授官陕西四路转运副使,作为高若訥与赵肠的下属,专门负责调运赵肠所需的物资。

初七,他怀揣赵禎给予赵肠的亲笔书信,率一支约有五百辆车,千余杂兵民夫的车队,载著近期技术司所监造的水泥、火药弹、火器等物,在整整两营捧日军团骑兵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前往陕西。

而与此同时,在陕西环庆路,宋国军队与八族叛羌的彼此攻杀也趋向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