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家书(1/2)

第109章 家书

六月的最后两日,就当赵肠坐镇环庆路,率涇原路与环庆路宋军打击反叛的明珠、灭藏、康奴等八族叛羌时,石布桐回到了汴京,將赵肠的书信恭敬呈於官家。

时赵禎本在垂拱殿內批阅札子,见石布桐呈上赵肠那厚厚一咨书信,倒也无心再处理政事,遂拆开书信阅览起来。

儘管赵肠这一咨书信实际是写於五月下旬,距其入陕西已有近半月之久,但除了信的开头感谢了官家命人送去炒茶,后续內容,赵肠还是敘述了入陕西的经过,包括沿途见到王德用、夏、夏安期、张亢等人。

其中张亢描述最多。

其外,赵肠也描述了陕西的地貌、物价、以及禁兵的状况,甚至直言不讳地写道:“.-陕西羊肉远贱於汴京,仅二十文一斤,然即使如此,驻陕西各禁军每餐仍仅陈米、咸菜,军士个个面有菜色,不见士气,故每逢战事,当地知州、知军多用公使钱购肉搞军,激励士气。“及战后抚恤死者家眷,久而久之,公使钱难免亏空,奏於朝廷又恐中枢怪罪,唯有挪公使钱投於市中,以市利补之,此陕西眾所周知之事,可嘆滕宗谅、张亢等皆为此获罪。”

看到这里,赵禎心中难以平復,便派人將当前担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召来,將赵肠信中內容讲述给后者听,隨即问道:“赵肠所述,是否属实?”

范仲淹听罢,不禁想起自己曾在陕西的时日,心情也是颇为感慨,拱手道:“正如赵司諫所奏,此乃陕西眾所周知之事。”

“为何无人奏报?”赵禎责怪道。

范仲淹抬头看了一眼赵禎,旋即又低下头道:

:“事实上·陕西历来有奏报。”

赵禎面色一滯,这才想起他其实看到过类似的札子,只不过那些陕西官员只是简单奏报类似“军士无肉可食、故无士气”之类的话,这令怀揣固有主观的赵禎不以为然。

毕竟宋国组训勒令不得给禁军提供鱼肉,尤其是酒肉,以便禁军养成骄奢的习惯,因此赵禎若看到“军士可肉可食故无士气”这样的奏报,非但没有怜悯反而会有反感。

但赵肠的奏报却不同,他较为生动地描绘驻陕西禁兵因长期只有陈米、咸菜可食,个个“面有菜色”,这便勾起了赵禎的不忍之心。

尤其是赵肠最后还做反问:国如此苛待军士,何以命其为国守疆?

赵禎反覆琢磨,也觉得过於苛待禁军,所幸枢密院已擬定提高禁军待遇的新標准,原定明年就会开始实行,这令赵禎心中稍安。

片刻后,待范仲淹告退,赵禎吩附王守规道:“叫中书舍人院擬旨,招滕宗谅、张亢子侄荫补授官。”

“遵命。”王守规领命而去。

事实上,当年郑劾奏滕宗谅挪动公使钱一案,经时任监察御史燕度亲赴陕西查证,又得范仲淹等求情,事后朝廷其实免除了滕宗谅在挪动公使钱这方面的过错,这位老兄最后之所以还是被贬,得怪他自己因一时慌乱,外加头铁,在监察御史赶到之前烧掉了帐本,试图独自顶罪,这一举动可比挪动公使钱更为恶劣。

否则,滕宗谅大概就像张亢那般,即便因为挪动公使钱获罪,但大概也不会贬官,毕竟夏、

宋庠等只是反对范仲淹的新政,其实也並非不知陕西的状况,不至於真的將陕西知兵的官员通通贬调。

总之,当时滕宗谅与张亢等人虽然获罪,但此事已经揭过,如今官家下旨招滕宗谅、张亢子侄荫补授官,这就好比是一个明確的政治风向標。

不过此时朝中情况已不似数年前,当年明確反对新政的夏、贾朝昌、章得象、宋摩、高若訥、钱明逸等人,目前就只有宋庠一人在京,声势已大不如前,反观范仲淹,儘管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尚未回归,但已得到了文彦博的支持,隱隱有结成政治同盟的意思。

宋庠对此深感忌惮,但较他更坐立不安的却是首相陈执中,毕竟以当前朝中的情况,取代陈执中的必然是文彦博。

於是捨不得相位的陈执中,也理所当然地与宋摩走得越来越近自赵肠离开汴京之后,这两派互有攻歼,每逢朝议,不是范仲淹一派的御史杜衍弹劾宋座与陈执中,文彦博在旁帮衬,便是宋庠一派的御史刘元瑜弹劾范仲淹与文彦博,陈执中在旁帮衬,然而令朝中官员意外的是,任凭两派台諫相互弹劾,官家依然不动两府相公,这委实有些罕见。

再说回赵肠那一咨书信,字数著实不少,与其说是奏事的札子,更不如说更像是一份家书,信中內容都是赵肠个人的所见所闻,包括他个人的看法甚至是吐糟,这一点从书信內容的表述方式就可以看出。

若换做別人给赵禎写这么一份不合制的札子,赵禎即使嘴上不说,心中多半也不会高兴,毕竟他每日要批阅许多札子,哪有工夫看一个地方官员写这一大堆?

但赵肠信中那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內容,却让赵禎看得津津有味,直到赵肠在信中提及他准备在陕西四路兴修城寨,急需拨款。

本书首发 读小说选 101 看书网,??????????????????.??????超流畅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在看到那一句时,赵禎脑海中浮现一个画面,即赵肠朝他右手一摊,口中道:“官家,请拨二百万贯给我修城寨。”

二百万?!

““.—倒是敢开这个口!”赵禎为之气结。

当然,气归气,钱还是要给的,只不过这笔钱就不能从他內库拨付了,毕竟这属於国家开支,

若每次都走內库,几次下来他的內库就得被那小子掏空了。

於是当日下午,赵禎便招政事堂诸位相公商议此事。

不多时,陈执中、文彦博、宋庠、庞籍、范仲淹几人陆续来到,唯缺了叶清臣与高若訥,后者目前在陕西,而前者,前段时间亲赴河北筹措賑济粮去了,似乎还和大名府留守贾昌朝发生了矛盾。

待诸位相公到齐后,赵禎对眾人道:“朕今日收到赵肠於渭州发来的书信,信中他催促朝廷儘快拨款,他好在陕西兴修城塞,对此诸位相公有何看法?”

陈执中率先表示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