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明年,黄河决口(2/2)

“那朕下世歷劫,歷的难道是温柔劫,盛世劫?”

“闭嘴,还不赶紧跟陛下请罪!”

皇帝少有懟人,懟的还是跟他十分熟悉的蔡攸,蔡攸被蔡京怒斥,才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赶紧低声赔罪。

皇帝淡淡地看了蔡京一眼,那眼神中多了一分不怒而威。

他细微的变化,让童贯和蔡京越发心惊。

圣上,越来越不好忽悠了——

“陛下,不知雷祖赐下来的这些经卷,都是些什么,可否让我们长长见识—”

童贯及时转移了皇帝的注意力,宋徽宗也想看看雷祖给他留下经文是什么?

他让太监送过来,这帛书经文的材质,再次让眾人微微吃惊。

东西看著普通,又不普通,总而言之就不是市面上有的材质,经书有好几卷,但眾人仔细辨认,才发现只有两卷经文。

其中一卷经文属於大部头,名为《禹皇治水真经》,这部经卷字数极多,宋徽宗估摸了一下,起码有超过十万字。

十万字的经卷,对於道教而言,非常恐怖了。

这绝对是一门修行大道的宝经。

在眾人期盼中,皇帝打开经卷,一股恶意,扑面而来上边记载著很多图像,山河画卷,还有一种叫做流体力学的知识这种知识,眾人闻所未闻,只有宋徽宗感觉这经卷上的知识,跟通真先生说的很多知识点很像。

“这是天上的学问啊——”

一群文科生看到犹如天书一般的经文,差点给一波带走。

过了一会,大家才心有余悸地將书合上,这书没有人去讲解,是压根看不懂的天书.

“也许,通真先生能!“

赵佶在有困难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吴曄。

他想请教吴哗,但又想到吴曄的身体,正准备作罢。

“是禹皇经吗——”

此时,吴曄脸色苍白,被女徒儿扶著从后边走出来,接过皇帝的话。

“先生,您怎么不休息一下!“

“刚才臣在里边隱约听到,雷祖有经卷留下?”

吴曄摆摆手表示自己没事,只是將《禹皇治水经》拿过去一看,若有所思。

他凝重的模样,让在场的官员心里咯噔一下。

要知道吴哗如今的地位,隨著他一步步的算计,早就类比神仙,他说出来的言语,没有人敢不重视。

“雷祖留下这份经文,勉励陛下治水,证明他已经看到了,有雷法所不及之灾难降临。

此劫必然与水有关,而且是与水利有关—”

吴曄装神弄鬼,掐指算计。

过了一会,他嘆气——

“先生,怎么了?”

赵佶的心情,跟著吴哗的嘆息,变得十分紧张。

“丁酉年,黄河危矣——”

吴曄语不惊人死不休,又甩出一个预言。

在皇帝沉浸在祥瑞的当口,他又来当乌鸦嘴了。

所有官员都用看傻子一样的眼神看著吴曄,也不知道这个道士是怎么回事?

別人恨不能天天给皇帝报祥瑞,唯有吴哗动不动就预言灾祸。

要知道宋徽宗这个人,最不喜欢听的就是不详的话,前人的下场早就验证了这个皇帝的心理。

无论是童贯,蔡京,蔡攸,王黼,乃至郑居中,邓洵武等人,都马上將目光投向皇帝,想要看他什么反应。

“原来如此,难怪雷祖给朕警训!”

皇帝只是一愣,然后自然而然接受吴曄的说法,他追问道:

“那这灾祸严重吗?”

吴曄点点头。

君臣二人自然而然的交流,看傻了一批人。

赵佶居然丝毫没有因为吴曄扫了他的兴而生气,相反脸上还有紧张之色。

在蔡京他们这些老狐狸眼里,这意味著赵佶对於吴曄的信任,远远超过任何人。

这些人里包括童贯,蔡京还有其他自以为跟皇帝关係十分好的人,这让他们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危机。

“上天赐经,自有警示,这次的灾祸恐怕不同以往,十分严重——”

吴曄脸上神色凝重,其实心里也没有好到哪去。

他在策划求雨的退场表演的初期,他准备的经卷其实只有那一步关於天病毒的经卷。

可是吴曄无意间想起明年,也就是公元1117年那一场黄河决口。

那是北宋歷史上最惨烈的黄河决口之一,据记载淹死了上百万人,导致数百万流民无家可归,灾情空前惨烈。这次大灾也严重破坏了河北路的农业生產和军事防御体系。

那是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危机,可史书上並没有记载它发生在几月,所以吴曄临时改了主意,趁著他斋戒沐浴的时间,临时赶工十几万字,写下了手中的经卷。

水利之术,华夏不乏有学者陆续写下类似的书籍笔记。

华夏先民与黄河的斗爭,贯穿了整个文明史。

吴曄也知道,以现在的科技和生產力水平,哪怕给他当皇帝,也不可能完全解决黄河决口的问题。

可这种天灾,尤其是毁灭级的天灾,他是可以通过预言救下一些人的。

如果能利用国家的力量,再做点什么,那也是功德无量的事。

所以他这次模仿雷祖的语气写下训文,真正的目的就是预言这件事。

但吴曄也知道,这事肯定会惹別人不高兴。

皇帝的態度倒是还好,这出乎他的预料,看来自己【养成】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但其他官员望向吴曄的目光,就多了几分恶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