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忘年之好(1/2)

赵政与卫僚倾谈之时,在驛馆乘马车返住所的项昌也和隨从私语。

跟著他从楚国来的亲隨,不觉奇道:“君为何要向秦王孙说公主之事,即便秦王孙以法家篇章名动邯郸,可楚国如今是用儒礼治国,还邀请了荀子留在楚地。”

“秦王孙固然学成黄老与荀学,但法家与儒家各派背道而驰,我王岂会轻易妻公主於王孙?”

亲隨尤为不解,挥鞭驾稳马车,好奇不已。

项昌闻话笑道:“君有所不知,一是我对秦王孙颇有好感,想引他將来为楚国所用。”

“其次嘛,则是老朽惜才,听闻王孙以前遭邯郸贵族欺凌,性格渐变懦弱,如今发奋而起,以法家十三篇鸣惊邯郸。”

“殊不知楚国也有一种鸟,三年不飞,三年不叫,飞必冲天而起,鸣必惊人。”

“如此年少便名动邯郸,来日事谁又能猜测,不趁他心智未满,循循善诱多加走动,再过数年怕难以撼动其想法了。”

“假使二三十年后真让他成了秦王,对楚国可不是件好事啊。”

项昌皱眉,抚须忧虑道。

亲隨一听恍然大悟,回头敬佩说:“君果然不愧为令尹智囊,行一步能望十步,非常人可比。”

“哈哈……”项昌爽朗一笑,没有再接话。

有些东西不好明说出来,秦王孙再怎么才华横溢,又聪慧过人。

只要让他到別国发展,就定然根基不稳,想做什么事都需要依赖大王和令尹。

再者楚国官职本来有定数,有外人闯进来会与许多贵族有天然衝突和竞爭,能刺激楚国恢復勃勃生机。

秦王孙从內到外行法家做派,天生和不服楚王的封君对立,就算他在篇章中提倡分封制的必要性,可楚国贵族已然吃过吴起与屈原的亏。

对法家警惕心极强,法家弟子想在楚国爬上令尹之位,简直难上加难。

王孙去楚国能让贵族们风声鹤唳,威慑之下不变法,也足够荆楚焕然一新。

分封的贵族子弟怕变法废了特权,不得不认真治理封地,人人老实缴纳赋税,使府帑粮食和钱財大增。

前提要秦王孙扛住巨大压力,在楚国长久的待下去。

既能避免出现令诸侯生畏的秦王,还使楚国有位强毅果敢的能臣,何乐而不为?

项昌感慨思索,对方要真去了楚国,他必劝大王舍一女嫁给秦王孙,哪怕早许给別国,也要临时反悔。

“希望君上看到我的书信,能对秦王孙多加重视罢,此子当真非同寻常啊。”

他走南闯北见过无数贵族,从来没有哪个少年,说话交谈能有这般见解,还有极强的自控力与从容不迫。

完全不像近十岁的少年,回想起赵政適才骤然冷淡,怕已察觉出他用心了吧?

才殆天授,或许不虚……

项昌不懂天下称讚的齐桓与晋文的微过细故,但读过家传史籍的他深知庄王是怎样一鸣惊人。

他最怕列国出现这样的君王,哪怕秦王孙与秦王稷有四代之隔,提早防微杜渐准没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