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古今共赏(1/2)

前行了大约一里地终於是来到了大佛脚下。

眾人抬眼望去只见大佛佛首与山齐,足踏大江,体態雍容,神情肃穆安然,目光似乎正凝视著脚下奔流不息的三江之水,千百年来,静观云捲云舒,舟楫往来。

张昶与张掖此时已是看得目瞪口呆,连连惊嘆。两人虽早就听说过大佛之名,但却是第一次真正见到这座闻名天下的大佛。

张云內心也是感慨万千,看著大佛他心中隱隱有一种悸动的感觉,但一时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王恕负手而立,目光遥望大佛,缓缓开口:“此便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世人多称『嘉州大佛』。开凿於唐玄宗开元初年,最初是由海通禪师所发起。”

“老师,这海通禪师为何要凿此大佛?”张掖好奇问道。

王恕闻言道,“据说当年这三江匯流之处,水势极为凶猛,舟船行至此处,常遭倾覆,船毁人亡之悲剧屡见不鲜。

海通禪师路过此处遂发下宏愿,借佛力以镇水患。

据说他曾经言道:『目可自剜,佛財难得!』乃自剜其目,以明其志,其心之诚,其志之坚,感天动地,方得募集巨资,始凿此像。”

“然而,工程浩大,非一人一时之功。海通禪师圆寂之后,工程一度中断。

直至唐德宗贞元初年,由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募集俸钱帛五十万贯,方才得以继续营建。

如此又歷时近二十载,方得功成。自始凿至竣工,前后歷时长达九十年,堪称千秋伟业。”

“你等看其构造,”王恕伸手指点,“大佛头与山齐,通高逾七十尺,肩宽二十八尺,耳长近七尺,其上可立数人。

髮髻千余,乃以石块嵌就。佛体后方,有巧妙的排水系统,隱於耳后、肩部、衣褶之中,以减弱山水冲刷、雨水侵蚀,故虽歷经千年风雨,仍能保存至今”

“大佛所倚之山,名曰『凌云』,此寺便为『凌云寺』,亦称『大佛寺』。

据说此寺创建於唐初,比大佛更早,歷史悠久,香火一向鼎盛。

因其地处三江匯流,踞凌云山要津,风景雄奇,自古便是文人墨客薈萃之地。

唐之李白、杜甫、岑参,宋之苏軾、陆游等,皆曾在此留下诗篇翰墨。”

“好了,既至宝山,不可不入。隨我入寺进香,亦可使心境平和。”

王恕说罢,率先迈步,引著三人沿著陡峭的石阶,向山上的凌云寺行去。

进入古剎,但见殿宇庄严,古木参天,香菸繚绕,梵音阵阵。

三人在王恕的带领下,於大雄宝殿虔诚上香,默默祈愿府试顺利,金榜题名。

正当他们准备辞出之时,一位身著黄色海青、面容清癯、目光睿智的老僧迎了上来,双手合十,口称佛號:

“阿弥陀佛,贫僧观施主气度不凡,讲解大佛典故如数家珍,可是王恕先生当面?”

王恕闻言,微微一愣,隨即还礼:“正是在下,敢问大师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