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算筹经纬防奸计,铁水星火铸利器(1/2)

七月丙午日,东海王司马越,假天子之名,大赦天下,改元復为永安。

復立废后羊献容,及废太子司马覃。

消息传出,洛阳城中,人心振奋。

而刘奚,此刻却不在城中。

他站在洛阳城西的张华渠边,看著渠中的流水,思索著整座城市的布局。

此渠为张华所挖掘,而刘奚穿越以来得到的最大讚许,就是有张华之才。

洛阳之固,不仅在城墙,更在於水系。

城南,有洛水自西向东,横贯而过。

又有伊水自南而来,匯入洛水,是为伊洛。

最终伊洛二水,再向东匯入黄河。

城北则有谷水,源出崤山,自西北而来,绕城北而走。

洛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谷水之位,远高於洛阳城和南边的洛水。

因此若遇暴雨,谷水便容易泛滥,直接威胁到地势较低的北宫。

故歷代都城於此,皆引谷水,开凿渠道,形成一个复杂的人工水网。

这些渠道,既是环绕京师的漕运水道,又是拱卫宫城的汤池之固。

其中最大的一支,名为阳渠,甚至穿城而过。

而城西的张华渠,便是整个水系中,承接谷水、將其南引注入洛水的最重要的一段。

大战在即,一条通畅的运河,既是运粮的生命线,也可能是敌人突袭的捷径。

刘奚在渠边站了许久,他如今的官职,是度支校尉。

负责的便是这上万大军的后勤转运。

张华渠西侧,一座巨大的港口,日夜喧囂。

码头上,数百名被徵发来的民夫,如同螻蚁般,背负著沉重的粮袋,在官吏的呵斥下,麻木地来回穿梭。

按照晋律,他们没有任何工钱,甚至还要自带乾粮。

东海王选择秋收之后再行徵发,已经算得上是“仁慈”。

但刘奚很清楚,无论这场仗是胜是败。

这些民夫中,都將有无数人,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乡。

一场大疫,一次风寒,一点点劳累,都能轻易地夺走他们的性命。

“第五船队,装载军械,即刻出发!”

刘奚对著身旁的军侯,下达了命令。

看著眼前这座由五条支渠匯成的巨大港口,无数船只,正將洛阳武库的兵器、太仓的粮食,源源不断地送上大船。

这些船,將沿著当年曹操开凿的运河,运输粮草輜重。

此时的黄河,还未像后世那般泥沙淤积,通航便利。

船队一路向东,便可直抵河北,支援鄴城。

关中、洛阳和鄴城,靠著运河连接为一体。

如今三个地方,却被三个宗王占据,征战不休。

张华渠的码头上,刘奚正对著舆图,与几名部下交代各种事宜。

在他身后不远处,站著一个衣著华贵的妇人,正是薛家的主母,周夫人。

她身后,还跟著一队薛家的家丁。

但所有人都只是静静地站著,不敢上前打扰。

等刘奚交代完事,转过身来,周夫人才连忙上前行礼。

“校尉公务繁忙,妾身不敢叨扰。”

她的姿態,放得极低。

自从河东的消息,一桩桩一件件地传回洛阳。

周夫人的心中,早已没了半分当初在宴席上的试探与算计。

剩下的,只有敬畏。

度支校尉,在刘奚自己眼中,或许只是个加官。

但在她这等地方豪族看来,这是六品印綬,是能与一郡太守平起平坐的京官,更是东海王殿下信重无比的象徵。

更何况自己那个只知舞刀弄枪的儿子薛亢,跟了他一趟,竟也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九品官。

这份恩情,这份手段,早已让她不敢再提半个选婿的字眼。

刘奚点了点头。

“夫人有心了。河东之事,多亏了薛家的鼎力相助。”

周夫人心中瞭然,如今薛家,尤其是薛亢这一支,已经和刘奚绑死了,荣辱与共。

所以不需要刘奚招呼,她自然送来了大批人手。

甚至这些人的死活,都交到了刘奚手中。

码头上,除了薛家的周夫人,还有另外一拨人,早已在此等候。

为首的正是如今的监造丞,张穆。

这位当初还只是个度支曹末等书佐的年轻人,因刘奚的举荐,如今也戴上了九品的官印。

他身后,还跟著十数名度支曹的书吏。

“校尉。”张穆上前,行了一个標准的官礼。

刘奚点了点头,直入主题:“人都带来了?”

“都带来了,皆是曹中精於算学的干吏。”

刘奚指了指码头旁,堆积如山的帐目竹简。“那就开始吧。”

他看著那如同小山一般的竹简,眉头紧锁。

他发现,自己负责转运的这批军粮,数量似乎有些太多了,多到让他有些不安。

“校尉,”张穆看著那堆积如山的竹简,也有些头疼。

“这么多帐目,若要一一核对,怕是要数日之功。”

“不用那么麻烦。”刘奚说道。

“將所有竹简上的数目,都给我誊抄到纸上,用我之前留下的表格之法,重新统计。”

他又对张穆,说起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我再教你一法,名为复式记帐。凡有出入,必有来去,两者必相等。以此法计帐,可確保万无一失。”

“复式记帐?”张穆听得云里雾里,虚心求教,“敢问校尉,何为来去?”

刘奚笑了笑,拿起一枚算筹,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比如,这是我们的粮仓。”

他又在旁边画了一个圈。“这是洛阳的太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