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疯狂的飞线,人机合一的序章(1/2)

李赫的话,让控制室里刚刚凝固的空气,再次流动起来。

但这一次,是带著巨大疑问的湍流。

刘教授张了张嘴,看著李赫那张平静到不带一丝感情的脸,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不懂。

不相信程序,不相信传感器,那还能相信什么。

现代工业的基石,就是建立在精密测量与程序控制之上的。

否定了这两样,无异於自断双臂。

李赫没有再解释。

他的目光从控制柜內部那片复杂的电路森林上收回。

他转身,走向那个因为失误而陷入自我崩溃的钱功。

钱功还蹲在墙角,身体的颤抖已经平息,但整个人都散发著一种死灰般的气息。

“钱师傅。”

李赫的声音不大。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钱功的肩膀微微一动,没有抬头。

“你在这家厂干了三十年,闭著眼睛都能听出是哪台车床的轴承缺了油。”

“创世炉的这套真空系统,每一次预热,每一次抽气,每一次加压,你听得比谁都清楚。”

李赫的话语很平淡,没有指责,也没有安慰。

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我需要你的耳朵。”

钱功的身体猛地一震。

他缓缓抬起头,那双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不解。

李赫的视线没有停留在他身上,而是转向了另外几位同样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

“我需要你们的经验。”

“当主泵过载的瞬间,它的啸叫声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当炉內温度超过临界点千分之一秒,感应线圈的震动频率,和正常的震动有什么区別。”

“当气氛配比出现万分之一的偏差,冷却水循环管道的流速声,会不会有细微的延迟。”

他问出的,不再是冰冷的数据。

是声音。

是震动。

是只有常年与机器相伴的人,才能用皮肤和耳朵感知到的,机器的“语言”。

这些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专家,包括刘教授和王元植院士,都感到了巨大的荒谬。

这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

这更像是某种玄学。

然而,蹲在地上的钱功,眼神却在悄然发生变化。

那片死灰之中,有什么东西被重新点燃了。

他扶著墙,挣扎著站了起来。

“过载的瞬间……”

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

“声音会变尖,不是连续的变尖,是突然跳高一个短音,很短,大概只有半秒,然后才会持续爬升。”

“就像……”

他努力寻找著词汇。

“就像一根绷紧的钢丝,被人用指甲猛地弹了一下。”

他说完,看向李赫。

李赫点了点头,没有说话,眼神示意他继续。

得到了肯定的钱功,仿佛找到了宣泄口,记忆的闸门被彻底打开。

“感应线圈的震动……会变得沉闷。正常的震动是『嗡嗡』声,频率很高,很密。但超过临界点的那一瞬间,声音会向下掉,变成『呜——』的一声,你能感觉到脚下的地板都跟著麻一下。”

一位负责管道维护的老工程师也走了过来,他搓著手,补充道。

“冷却水的流速声会有延迟!李总工,您说的没错!气氛配比不对,会影响热交换效率,水泵的负载会瞬间变化,声音会慢半拍!”

一个又一个老师傅围了上来。

他们七嘴八舌,用著最朴素,甚至有些粗鄙的语言,描述著那些只存在於他们经验中的,机器的“呻吟”与“呼吸”。

刘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站在一旁,完全无法插话。

他们引以为傲的理论知识和数据模型,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们是在用公式和图表理解机器。

而这些老师傅,是在用生命和机器对话。

王元植院士拄著拐杖,静静地看著这一幕。

他浑浊的眼中,那份因失败而带来的巨大悲伤,正在被一种更加深沉的,无法言说的震撼所取代。

他看著李赫的背影。

这个年轻人,正在用一种他从未想像过的方式,將整个项目组里最宝贵,却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財富,重新挖掘了出来。

那就是“人”。

是几十年经验积累下来,超越了数据和图表的,人的直觉。

半小时后,李赫结束了这场特殊的“问询”。

他的脑海中,已经构建起了一幅全新的,由声音、震动、触感组成的,创世炉的“感官地图”。

“给我拿一套djs-130的备用i/o板。”

李赫对计算中心的人说道。

“还有温控烙铁,0.5毫米的松香焊锡,不同顏色的单芯铜导线,剥线钳,万用表……”

他报出了一连串工具和材料的名称。

这些东西,不是用於系统设计的,而是用於最底层的电路维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