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我们不找答案,我们画地图(1/2)
会议室里的空气凝重得令人窒息。
二十盏日光灯投下惨白的光线,照亮了桌面上散落的实验报告。
每一张纸都记录著失败的痕跡——黑色粉末、烧焦玻璃体、透明废料。
李赫站在黑板前,手中的粉笔在指间轻轻转动。
他的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
王元植院士坐在最前排,双手紧握著拐杖,老人的眼中写满了疲惫。
材料组的博士们散落在各个角落,有人低头玩弄著钢笔,有人呆呆地盯著桌面。
“我知道大家都很累。“
李赫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字:27。
“这是我们失败的次数。二十七次实验,二十七次失败。“
粉笔在黑板上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在静謐的会议室里格外响亮。
“按照传统的科研思路,我们应该回到理论计算,寻找规律,制定新的假设。“
李赫放下粉笔,转身面对眾人。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事实。“
他的声音变得更加平静,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分量。
“没错,我们就是在撞大运。而且会一直撞下去,直到把运气用完。“
这句话在会议室里引起了一阵骚动。
几个年轻的博士互相对视,眼中闪过困惑和不安。
一位材料学专家摘下眼镜,用手背擦拭著镜片,动作里带著明显的失望。
“李总工......“王院士的声音有些颤抖。“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赫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重新拿起粉笔。
“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撞大运的方式。“
他的话音刚落,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更深的沉默。
所有人都瞪大眼睛看著他,等待著解释。
李赫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复杂的表格。
表格的横轴標註著各种工艺参数:升温速率、保温时间、气氛浓度、压力梯度。
纵轴则是不同的数值组合。
“这叫正交试验法。“
他指著表格,声音里带著前所未有的自信。
“传统的试验方法是一次只改变一个参数,这样虽然严谨,但效率极低。我们有五个主要参数,每个参数有十个可能的数值,全部组合起来就是十万种可能性。“
李赫在黑板上写下这个数字:100000。
“即使每天做一次实验,也需要三百年才能穷举完毕。“
这个计算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三百年,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数字。
“但是正交试验法不同。“
李赫继续在黑板上画图。
“它基於统计学原理,通过精心设计的参数组合,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高效地试探出哪些参数是主要影响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
他指著表格中的几个特殊组合。
“比如这九次实验,就能覆盖所有参数的主要交互作用。通过分析这九次实验的结果,我们能够確定各个参数的重要性排序。“
王院士推了推老镜,仔细观察著黑板上的表格。
“这种方法真的可行吗?“
老人的声音里带著明显的怀疑。
作为传统科研出身的专家,他对这种“非传统“的方法本能地感到不信任。
李赫点点头。
“不仅可行,而且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验证。“
他当然不能说这是后世的成熟方法,只能换一个说法。
“国外的一些先进实验室已经在使用这种技术。“
这个解释让在座的专家们眼前一亮。
在1980年代的中国,“国外先进技术“具有天然的说服力。
“除了正交试验法,我们还要引入另一个强大的工具。“
李赫在黑板的另一侧开始画新的图表。
“蒙特卡洛模擬。“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陌生,会议室里响起了窃窃私语声。
“什么是蒙特卡洛?“一位年轻的博士忍不住问道。
李赫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复杂的流程图。
“这是一种基於隨机抽样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参数进行海量的隨机组合,模擬出可能的结果。“
他指著流程图中的各个节点。
“计算机会生成成千上万种参数组合,然后根据我们的理论模型预测每种组合的成功概率。虽然单次预测可能不准確,但大量预测的统计结果却能圈定出成功率较高的'潜在区域'。“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撼。
在1980年代的中国,计算机还是稀罕物。
大部分人对计算机的认知还停留在“会算数的机器“层面。
用计算机来指导科学实验,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未来感。
“我们有这样的计算机吗?“一位工程师提出了现实问题。
李赫的眉头微微皱起。
这確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1980年代的计算机性能极其有限,想要进行复杂的蒙特卡洛模擬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他很快想到了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简化模型,降低计算复杂度。“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简化的数学公式。
“虽然不能进行完整的模擬,但可以计算出参数空间中的高概率区域。“
这些公式看起来依然复杂,但比完整的蒙特卡洛模擬要简单得多。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手工计算。把计算机能做的部分交给计算机,剩下的部分我们人工完成。“
这个折中方案让大家点头认可。
李赫放下粉笔,走到会议室的中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