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重新定义成功,生態系统有物种了(1/2)

电镜室里的空气依然带著消毒水的味道。

李赫关闭了电镜设备,转身面对身后那些垂头丧气的团队成员。

王元植院士坐在椅子上,拐杖斜靠在桌边,老人的眼中写满了疲惫和失望。

材料组的几个博士围成半圆,有人双手抱头,有人呆呆地盯著地面。

年轻的助手摘下厚重的黑框眼镜,用手背擦拭著眼角的疲倦。

整个实验室笼罩在一片沉闷的气氛中。

“都抬起头来。“

李赫的声音不大,但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他,眼中满是困惑。

李赫重新启动电镜,屏幕上再次显示出那个完美的微观结构。

“看这里。“

他指著萤光屏上那个只有几十纳米的完美晶体区域。

“这就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王院士推了推老镜,凑近屏幕仔细观察。

“李总工,这个区域確实很特殊,但是面积太小了。“

老人的声音里带著明显的困惑。

“整个样品中只有这么一点点,根本不具备实用价值。“

李赫摇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王院士,您说错了。“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敲击。

“这不是一点点,这是种子。“

材料组的博士们面面相覷,完全不明白李赫的意思。

“我们的第一次实验不是失败。“

李赫的声音变得更加坚定。

“而是巨大的成功!“

这句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巨大的成功?

硬度只有45hv,抗弯强度仅15mpa的废料,怎么能说是成功?

“我们成功创造出了物种。“

李赫继续说道,眼中闪烁著前所未有的光芒。

“只是还没给它合適的环境让它生长。“

他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画图。

“大家想像一下,我们要种出一片森林。“

粉笔在黑板上快速移动,画出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现在我们成功培育出了第一颗种子。“

他在图的中心画了一个小圆点。

“虽然它周围长满了杂草,但种子本身是健康的。“

圆点周围被密密麻麻的线条包围,代表著那些疏鬆的枝晶结构。

“这颗种子具备了我们需要的所有特徵:完美的晶体排列,理想的原子键合,零缺陷的內部结构。“

李赫的声音越来越激动。

“只要我们能控制它的生长环境,抑制杂草的蔓延,这颗种子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王院士的眼中开始闪现出希望的光芒。

作为资深的材料学专家,他逐渐理解了李赫的思路。

“您的意思是,这个完美的微观结构可以作为晶核,引导整个材料的结晶过程?“

老人的声音里带著明显的兴奋。

李赫点点头。

“正是如此。“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更复杂的示意图。

“动態梯度环境確实起作用了,而且效果远超预期。“

“在特定的温度、压力和气氛条件下,原子按照我们的设计进行了完美排列。“

“现在的问题不是理论错误,而是工艺参数需要优化。“

材料组的博士们开始交头接耳,脸上的沮丧逐渐被兴奋替代。

“那些枝晶结构是怎么形成的?“

一位年轻的博士提出了关键问题。

李赫在黑板上画出了温度梯度的曲线图。

“在种子形成之后,温度梯度发生了变化。“

“局部过热导致原子扩散失控,形成了无序的枝晶生长。“

“如果我们能在种子形成后立即调整工艺参数,就能避免枝晶的產生。“

这个解释让所有人茅塞顿开。

失败品不再是垃圾,而是蕴含著成功密码的宝贵样本。

每一个枝晶结构都记录著工艺参数的变化歷程。

每一个孔隙都標示著需要改进的方向。

“太妙了!“

王院士拄著拐杖站起身,老人的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

“这种分析思路完全顛覆了传统的失效分析方法。“

“我们不是在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在寻找成功的密码。“

实验室里的气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才还垂头丧气的博士们现在眼中闪闪发光。

失落和沮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新一轮的干劲。

“立刻开始第二次实验。“

李赫放下粉笔,转身面对团队。

“保留种子形成的参数不变,调整后续的生长参数。“

他走到控制台前,开始调出工艺文件。

“目標很明確:抑制杂草的生长,促进种子的发芽和连接。“

屏幕上显示出一套全新的工艺参数。

与第一次实验相比,前半段的参数完全相同,但后半段进行了大幅调整。

“温度梯度在种子形成后立即减缓。“

李赫指著屏幕上的温度曲线。

“从每分钟1度的升温速率降至每分钟0.5度。“

“压力梯度同步调整,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气氛组成也要重新配比,增加氮气比例,减少氢气含量。“

每一个参数的修改都有其科学依据。

温度升速的降低能够给原子扩散更多的时间,避免无序生长。

压力梯度的调整能够为种子的扩展提供合適的驱动力。

气氛成分的改变能够控制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速度。

“製备新的样品。“

材料组的博士们立刻行动起来。

电子天平重新启动,发出轻微的嗡鸣声。

各种原料被精確称量,误差控制在0.01%以內。

球磨机开始工作,氧化鋯球在罐內撞击著陶瓷粉料。

整个製备过程比第一次更加仔细。

每一个步骤都经过反覆確认,確保不出现任何偏差。

粉料的顏色依然是淡灰色,但在阳光下的光泽更加明显。

粒径检测的结果显示平均粒径0.28微米,比上次更细。

压製成型的压力提高到65兆帕,保压时间延长到90秒。

成型后的坯体表面光滑如镜,尺寸精度达到±0.03毫米。

“装炉。“

李赫亲自將坯体放入创世炉的样品架上。

这一次,他的动作更加小心,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

炉门关闭,密封系统启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