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电镜下的微观宇宙,奇点的发现(1/2)

电镜室里的空气带著消毒水的味道,混合著机器运转时特有的臭氧气息。李赫小心翼翼地將样品製备成超薄切片,厚度只有几十纳米,薄得近乎透明。

他的手指在操作台上移动著,每一个动作都精確到毫米级別。离子束拋光机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將样品表面最后的粗糙痕跡清除乾净。

年轻的博士生助手站在一旁,额头上的汗珠在日光灯下闪闪发光。他推了推厚重的黑框眼镜,声音里带著明显的困惑。

“李总工,这明明是失败品,还有分析的价值吗?“

助手的话音刚落,实验室里的其他人也投来疑惑的目光。那块雪状的样品虽然美丽,但硬度只有45hv,抗弯强度仅15mpa,完全不具备任何实用价值。

李赫没有回答,只是將製备好的切片小心翼翼地放入样品台。他的动作很轻很慢,生怕损坏这珍贵的“废料“。

“將电镜的放大倍数开到最大。“

他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任何波澜,但助手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不容置疑。

电镜开始工作,电子枪发出高能电子束,轰击著样品表面。萤光屏上开始出现模糊的影像,隨著焦距的调节,画面逐渐变得清晰。

十万倍。

屏幕上显示出的图像让助手倒吸一口凉气。那美丽的雪纹路,在微观尺度下竟然是由无数更微小的枝晶结构组成的。

每一个枝晶都呈现出完美的对称性,主干笔直,分支均匀。在电子束的照射下,这些枝晶结构散发出银白色的光泽。

二十万倍。

画面进一步放大,枝晶的內部结构开始显露。助手能看到晶格的排列,原子间的键合,甚至能分辨出不同元素的分布。

但是,这些枝晶结构虽然漂亮,但彼此之间结合鬆散,充满了孔隙。巨大的空洞在枝晶之间蔓延,形成了疏鬆多孔的网络结构。

“果然,结构一塌糊涂。“

助手摇了摇头,眼中的失望更加明显。这种结构解释了为什么材料的强度如此之低。没有紧密的晶界结合,仅仅依靠稀疏的枝晶支撑,材料自然脆弱不堪。

李赫却没有表现出任何失望的神色。他继续调节著电镜的控制面板,手指在旋钮之间快速移动。

“继续移动样品,仔细搜寻。“

他的声音里带著一种奇特的坚持,仿佛在寻找什么特殊的东西。

助手虽然不解,但还是按照李赫的指示开始移动样品。载物台在精密的伺服电机驱动下缓缓移动,屏幕上的画面也跟著变化。

一片枝晶森林在眼前展开。

密密麻麻的枝晶结构填满了整个视野,每一个都有著相似的形態,但细节上又各不相同。有的枝晶主干粗壮,分支稀少。有的枝晶分支繁茂,主干纤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助手的手开始有些酸痛,眼睛也因为长时间盯著萤光屏而感到乾涩。他不断调节著样品位置,搜索著这片微观森林的每一个角落。

十分钟过去了。

二十分钟过去了。

屏幕上出现的始终是相似的枝晶结构,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助手开始怀疑这次观察的意义,脸上的表情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李总工,我们已经观察了大半个样品,都是相同的结构。“

他的声音里带著明显的疲惫。在1980年代,电镜的操作远没有后来那么简单,每一次调节都需要手动完成,工作强度很大。

李赫依然没有说话,只是紧紧盯著屏幕。他的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能透过萤光屏看到更深层的秘密。

助手继续移动样品,心中的抱怨越来越强烈。这种漫无目的的搜索让他感到煎熬,特別是在明知道样品已经失败的情况下。

就在助手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李赫突然伸出手。

“停!“

他的声音不大,但带著一种绝对的权威。助手立刻停止了样品移动,萤光屏上的画面定格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区域。

李赫指著屏幕上一个极其微小的点,那是一个只有几十纳米大小的区域。在周围枝晶结构的包围下,这个小点显得毫不起眼。

“就是这里。“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击,指向那个微小的区域。助手仔细观察,却看不出任何特殊之处。

“放大,放大到极限。“

李赫的声音里带著抑制不住的兴奋。助手虽然困惑,但还是按照指示调节著放大倍数。

三十万倍。

四十万倍。

五十万倍。

当放大倍数达到电镜的极限时,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

那个微小的区域在极高倍数下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內部结构。这里没有鬆散的枝晶,没有巨大的孔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完美排列。

原子按照严格的几何规律排列,形成了规整的晶格结构。每一个原子都处在最优的位置上,原子间的键合达到了理论上的最佳状態。

晶界消失了。

缺陷消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