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疯狂的计划,自己造心臟(1/2)

李赫的话在会议室里炸开。

三位设备工程师同时站了起来,椅子腿在地面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你疯了吗?”

其中一位工程师的声音几乎是吼出来的,脸涨得通红。

“用一个还没验证的理论,去製造验证这个理论的核心设备?”

他指著桌上那些复杂的图纸,手指都在颤抖。

“这是悖论!绝对的悖论!”

另一位工程师摇头苦笑。

“李总工,您这不是在做科学实验,您这是在玩命。”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万一爆炸了怎么办?”

第三位工程师更是直接。

“您知道一台这样的设备要多少钱吗?光是那些进口传感器就要几十万美元!”

会议室里的其他专家也开始窃窃私语。

物理学家推了推眼镜,眼中满是困惑。

材料学家们交换著眼神,脸上写著同样的质疑。

就连王元植院士也皱起了眉头,显然对这个方案感到担忧。

李赫没有爭辩。

他只是静静站在那里,等待著爭论声逐渐平息。

当会议室重新安静下来时,他才开口。

“各位专家说得都对。”

他的声音依然平静,但每个字都清晰有力。

“用未经验证的理论去製造验证设备,確实是悖论。”

这句话让反对者们稍微鬆了一口气。

“但是。”

李赫走到会议桌前,从那叠厚厚的稿纸中抽出另一份文件。

“我们不是要造出最终版本的设备。”

他將新的文件摊开在桌上。

这是一份明显简化了很多的工艺方案。

温度控制区域从十二个减少到四个。

传感器数量从一百二十六个减少到三十个。

气氛控制系统也被大幅简化。

“我们先造一个原型机。”

李赫指著简化方案上的数据。

“这个原型机只需要满足一个要求:製造出能够承受初步实验条件的陶瓷內胆。”

工程师们凑过来仔细查看这份新方案。

“內胆不需要达到最终材料的全部性能指標。”

李赫继续解释。

“只需要在1500度温度下稳定工作四个小时。”

“只需要承受50兆帕的压力。”

“只需要在腐蚀性气氛中不发生化学反应。”

这些指標虽然依然很高,但比起最初的要求,已经现实了很多。

一位材料学家开始在纸上计算著什么。

“1500度,50兆帕,惰性气氛…”

他抬起头看向李赫。

“这个指標,用改进的氧化铝基陶瓷应该能达到。”

另一位专家也点了点头。

“如果加入適量的氧化鋯增韧,理论上是可行的。”

设备工程师们也在重新评估简化方案的可行性。

“四个温度控制区,三十个传感器…”

其中一位工程师在图纸上快速计算著。

“这个复杂程度,以国內现有的工业基础,勉强能够实现。”

“关键是控制精度能不能达到要求。”

自动化专家接过话头。

“三十个传感器的实时协调控制,这个计算量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应该能处理。”

会议室里的气氛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最初的愤怒和质疑,逐渐转向了谨慎的思考。

李赫看著这一切,心中暗自点头。

他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现在,我宣布成立'创世炉攻关项目组'。”

李赫的声音在会议室里迴荡,带著不容置疑的权威。

“我担任项目组长。”

他走到黑板前,开始在上面写下具体的分工安排。

“王院士带领理论组,负责完善动態梯度模型。”

“材料学博士们组成材料组,负责烧制陶瓷內胆。”

“机械和自动化专家组成设备组,负责炉体和控制系统。”

每写下一个分工,李赫都会停顿一下,目光扫过相关的专家们。

“理论组的任务是建立精確的数学模型,预测烧结过程中的温度场、应力场分布。”

王院士缓缓点头,眼中闪烁著思考的光芒。

“材料组的任务是配製出能够满足內胆要求的陶瓷配方,並完成试烧。”

材料学家们开始交头接耳,討论著可能的技术路线。

“设备组的任务是设计製造原型机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

工程师们也在重新审视著那些简化的图纸。

李赫放下粉笔,转身面对所有人。

“三个组同时开工,互相配合。”

“理论组提供模型支撑,材料组验证配方可行性,设备组保证硬体实现。”

“时间要求:一个月內完成原型机製造,两个月內烧制出合格內胆。”

这个时间表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一个月製造原型机?

两个月烧制合格內胆?

这个进度要求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李赫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那种坚定和自信让人无法反驳。

“有问题的现在提出来。”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没有人敢在这种气氛下提出异议。

“既然没有问题,那么现在开始分组工作。”

李赫走到会议桌前,拿起那份简化方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