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高层接见:洞察与布局(1/2)
不到半小时。
那扇厚重的木门再次被敲响。
这一次,是王元植院士亲自带著李赫。
走廊里安静得能听到两个人的脚步声,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在磨得发亮的木地板上留下清晰的迴响。
王院士在走廊尽头一间同样不起眼的办公室门前停下。
他没有立刻敲门,而是回过头,看了李赫一眼。
老人整理了一下自己身上那件半旧的中山装的领口,一个微小却郑重的动作。
他抬手,叩响了房门。
“进来。”
门內传出的声音沉稳,有力。
王院士推开门,自己先进去半个身位,然后才侧身,让出身后的李赫。
一股混杂著陈年木料,浓茶还有淡淡菸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房间不大,甚至有些拥挤。
一张巨大的深红色长条会议桌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桌面上摆著一排印著红色五角星的白色搪瓷缸,旁边是几个军绿色的铁皮暖瓶。
阳光从窗户透进来,在地板上那块有些褪色的暗红色地毯上投下一片明亮的光斑。
桌子后面,坐著三个人。
居中的那位,五十多岁,头髮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严肃,身上有一种长期身居高位而形成的沉静气场。
左手边,是一位身姿挺拔,腰杆笔直如枪的老者,即便坐著,也能看出军人特有的气质。
右手边,是一位年纪最大的,头髮全白,但精神矍鑠,带著一种学者的审思。
他们的注意力,在李赫进门的那一刻,便齐齐匯聚了过来。
没有审视,没有好奇,只有一种极度专注的平静。
整个房间的气压,仿佛瞬间升高。
王元植院士走到会议桌旁,拉开一张椅子。
“领导,这位就是红星机械厂的李赫同志。”
李赫向前一步,站得笔直。
他没有说话,只是平静地迎向那几道目光。
居中的那位领导抬了抬手,示意他坐下。
“李赫同志。”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十九岁。”
这不是一个问句,而是一个带著复杂意味的陈述。
“你的报告,还有王院士的推荐信,我们都看了。”
领导的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
“一篇论文,一个实验,在京城的相关部委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他的语气依旧平淡,但用词却极重。
“有人说,这是异想天开。”
“有人说,这是建国以来,材料学领域最具原创性的突破。”
“今天请你来,我们想亲自听一听。”
他身体微微前倾,那股无形的压力变得更加凝实。
“你,是怎么把那些我们当成废料的『杂质』,变成点石成金的『宝贝』的。”
李赫没有去碰面前的茶缸。
他站起身。
这个动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有些意外。
“各位领导,王老。”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不卑不亢。
“在解释技术之前,我想先说一下我们面临的问题。”
他的声音沉稳,逻辑清晰。
“『843项目』的核心难点,在於关键部件需要同时具备极高的硬度和足够的韧性。按照传统思路,我们必须使用纯度在99.9%以上的进口碳化硅粉末,用热压烧结的工艺才能实现。”
“这种粉末,我们买不到。即便能买到,价格也极其昂贵,受制於人。”
“这意味著,就算我们成功了一次,也无法量產。我们的核心装备,脖子依然被別人卡著。”
他没有讲任何一句煽情的话,只是在陈述一个冰冷的事实。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那位军人气质的老者,眉头微微皱起。
“所以,我的思路从一开始,就不是去『追赶』,而是去『绕开』。”
李赫的语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多了一丝属於他这个年纪不该有的锋利。
“既然我们没有高纯度的原料,那我们就利用我们现有的,纯度只有90%左右的国產原料。”
“既然传统理论认为杂质有害,那我就让它变得有用。”
他转头看向王院士,脑子里浮现出那些烂熟於心的方程式。
“通过精確控制烧结过程中的温度曲线和气氛,诱导原料中的二氧化硅、氧化铝这些『杂质』,在材料內部发生原位化学反应。”
“它们不再是破坏结构的杂质,而是生成增强相的『反应物』。”
“最终,我们在碳化硅的基体里,『长』出了一张由莫来石和赛隆相晶须构成的微观增强网络。这张网,锁住了材料的脆性裂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韧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