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一炉双生,两者的差距!(1/2)

七號车间的气氛凝固了。

空气里飘散著碳化硅粉末特有的,一丝金属与尘土混合的气味。

黑板上的那道白色的粉笔线,將小小的车间分割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左边,是刘师傅和他带领的几位老师傅。

他们的动作大开大合,充满了经验主义的自信。

刘师傅甚至没有用天平。

他用一个搪瓷缸子舀起粉末,在手里掂了掂,眼睛微微一眯,就知道分量差不离。

混合物料时,他直接用手伸进盆里,手指捻动,感受著粉末的湿度与粘滯感。

“行了。”

他拍了拍手上的灰,声音洪亮,带著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

右边,是几个年轻的学徒工。

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黑板上的数字和李赫平静的指令。

一个恆温恆湿的简易帐篷,是用更多的塑料布和一台加了湿布的电风扇临时搭起来的。

杨卫东穿著白大褂,戴著口罩,额头上全是细密的汗珠。

他的眼睛死死盯著桌上的温湿度计,指针稍有偏离,他身边的人就立刻调整湿布或者打开通风口。

每一份原料,都用实验室借来的分析天平称量,精確到毫克。

球磨好的粉末,通过两千目的筛网时,他们的动作轻柔得像是对待一件瓷器。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混合的过程,更是用秒表严格卡著时间。

“三十秒,左三圈。”

“停。”

“右三圈。”

李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不带任何情绪。

年轻的学徒们,手指因为紧张而有些僵硬,但每一个动作都严格执行,不敢有丝毫偏差。

整个过程,比起老师傅们多耗费了整整一个小时。

当两组同样配比,但处理过程天差地別的原料,被分別装进两个一模一样的石墨模具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刘师傅看著对面那几个年轻人煞有介事的模样,嘴角撇了撇,发出一声不屑的冷哼。

“里胡哨。”

李赫没有理会他。

他亲自將两个模具,並排送入了烧结炉的炉膛中央。

左边,a组,刘师傅的经验之作。

右边,b组,李赫的標准產物。

一炉双生。

炉门缓缓关闭,隔绝了所有人的视线。

李赫走到那个丑陋的铁盒子前,將那捲黄色的穿孔纸带,重新装入卡槽。

“嗡……”

机器启动。

“咔嗒,咔嗒……”

继电器清脆的跳动声再次响起。

那条完美的升温曲线,即將被再次復刻。

但这一次,炉膛里的两份样品,能否给出同样完美的回应。

等待的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

车间里的工人们,自发地分成了两派。

老师傅们聚在刘师傅身边,抽著烟,低声议论著,言语间充满了对传统手艺的维护和对李赫那些规矩的嘲讽。

而年轻的工人们,则围在杨卫东周围,虽然心里没底,但眼神里却带著对李赫盲目的信任。

秦主任和罗工,还有那些从京城、瀋阳来的专家们,则站在中间地带,神情复杂。

他们既希望李赫能创造奇蹟,又觉得刘师傅几十年的经验不可能一文不值。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们备受煎熬。

王元植院士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话。

他只是搬了张凳子,静静地坐在控制台旁,看著记录仪上那条平滑上升的红色曲线,眼神深邃,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八个小时后。

当炉体发出一声轻响,所有指示灯熄灭时,整个车间的人都猛地站了起来。

冷却。

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当炉温降到安全线以下,炉门在所有人屏住的呼吸中,缓缓打开。

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李赫戴上厚厚的隔热手套,用长柄铁钳,將两个滚烫的石墨模具,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

放在耐火砖上。

所有人都围了上来,伸长了脖子。

模具打开。

两块通体乌黑,带著暗淡金属光泽的样品,静静地躺在那里。

从外观上看,没有任何区別。

一样的尺寸,一样的顏色,一样的质感。

刘师傅的脸上,瞬间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我就说嘛!”

他得意地提高了音量。

“搞生產,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最后出来的东西,不都一样?”

他身边的老师傅们也跟著附和起来。

“就是,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

“刘师傅的手艺,那还能有假?”

罗工也鬆了一口气,他走上前,拿起其中一块,仔细端详。

“確实,从外观看,两块样品的致密度都很高,表面也很光滑,都是好东西啊。”

他看向李赫,脸上带著一丝宽慰的笑容。

“李赫,看来老师傅们的经验,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嘛。”

然而,李赫的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平静地看著那两块样品,淡淡道。

“送去检测室。”

检测室就在七號车间旁边,是一个用玻璃隔出来的小房间。

里面有一台金相显微镜,一台硬度计,还有一台简陋的,用来测试抗弯强度的压力机。

这是红星厂最精密的仪器了。

所有人都跟著涌了过去,將小小的检测室挤得水泄不通。

负责检测的,是一重跟过来的赵立新。

经歷了上次的衝击,他此刻的態度已经变得十分谦逊。

他小心地將两块样品切割,打磨,拋光,製成金相试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