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魔鬼在细节,从源头定义「標准」!(1/2)
李赫一句“还不行”。
整个七號车间,刚刚还沸腾的空气,瞬间冷却下来。
秦主任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罗工抱著胳膊的动作也停了下来。
那些刚刚还在为“神跡”欢呼的专家们,脸上的亢奋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不解。
“缺什么?”
王元植院士的声音依旧沉稳,但眉头已经微微皱起。
他想不出,在攻克了最核心的控制系统之后,还有什么能阻碍这台神炉的运转。
李赫的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的脸。
他看到了困惑,看到了急切,甚至在一些年轻技术员的脸上,看到了一丝不耐烦。
他平静地开口。
“我们缺的,不是设备,不是技术。”
“我们缺標准。”
“標准?”
一重的那位老总工重复了一遍这个词,脸上的疑惑更深了。
“什么標准?国家的工业標准我们都有,部委下发的技术规范也在这里。”
他拍了拍自己隨身携带的,一个厚厚的黑色公文包。
“不。”
李赫摇头。
“我说的是,原料的標准。”
他走到车间角落,那里堆放著几袋为了试验准备的,国內能找到的最高纯度的碳化硅粉末。
他解开一个麻袋,伸手进去,抓了一把灰黑色的粉末。
粉末从他的指缝间簌簌落下。
“王院士,各位总工。”
“我们『843项目』,两年时间,烧废了不计其数的样品,大家有没有想过,除了烧结过程的控制问题,还有没有別的原因?”
这个问题,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一直將失败归咎於设备落后,工艺不稳定。
却很少有人从最源头的材料本身去寻找问题。
“不同批次的碳化硅,不同厂家生產的氮化硅,甚至同一批次,不同袋子里的粉末。”
李赫的声音在安静的车间里迴响,每一个字都敲在这些材料学专家的心上。
“它们的粒径,纯度,颗粒的形貌,都存在著肉眼无法分辨的微小差异。”
“在过去的老式炉子里,烧结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粗放的,充满变量的过程。这些原料的微小差异,被淹没在了更大的工艺误差里,显得无足轻重。”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那台静静矗立的,闪耀著金属光泽的神炉。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这台炉子,它的控制精度,已经將工艺误差压缩到了一个极致。在这种情况下,原料本身任何一点微小的,不稳定的因素,都会被无限放大。”
“最终,导致我们得到一片性能超群的『神品』,和九十九片一文不值的废品。”
“这,就是我们过去两年,一直在重复的循环。”
一番话,振聋发聵。
会议室里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一致性,和过去那堆积如山的废品,形成了最鲜明,也最残酷的对比。
所有人都明白了。
李赫不仅仅是造出了一台神炉。
他还指出了他们所有人,在过去两年里,都忽略掉的,一个致命的盲区。
魔鬼,藏在细节里。
而他们,却一直在宏大的方向上兜圈子。
王元植院士的眼中,闪过一丝明悟,隨即是更深沉的讚许。
这个年轻人,看的不是一个点,一条线。
他看到的,是整个工业体系的面。
“那……小李同志,你的意思是?”
一重总工的语气,已经带上了十足的请教意味。
“建立一套全新的,属於我们自己的原料標准化流程。”
李赫扔掉了手里的粉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
“从现在开始,所有进入这台炉子的原料,都必须经过標准化的预处理。”
他走到一块閒置的小黑板前,捡起半截粉笔。
“第一,粉末的球磨时间。”
他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所有碳化硅原料,必须使用统一规格的刚玉球磨罐,在恆定转速下,球磨二十四小时。確保最终粉末的粒径,分布在一个极其狭窄的区间內。”
“第二,过筛目数。”
“球磨后的粉末,必须通过两千目的標准筛网。筛网要定期在显微镜下检查,確保没有变形和堵塞。”
“第三,混合。”
“碳化硅、氮化硅以及其他添加剂的混合,不能再凭手感。必须在恆温恆湿的房间里进行,湿度控制在百分之五十,温度二十摄氏度。混合时间,用秒表掐算,不多一秒,不少一秒。”
……
李赫每说一条,就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他的字跡並不好看,歪歪扭扭。
但那一个个数字,一个个被量化的指標,却带著一种冰冷的,不容置疑的权威。
整个车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黑板上那些闻所未闻的,近乎苛刻的要求给震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