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戏份加到三十分钟(1/2)

北好莱坞製片厂的道具间像个被遗忘的时光胶囊。

墙角堆著1970年代的老式电视机,屏幕上还贴著《大白鯊》的宣传贴纸;

天板垂下的麻绳缠著泛黄的胶片,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有人在耳边低语。

里昂?唐纳森蹲在一堆生锈的投影机零件旁边,指尖拂过一台bolex 16毫米胶片相机的金属外壳。

这台1972年產的机器掉了块漆,露出银白色的底漆,镜头盖內侧贴著张褪色的便签:

“小心快门卡住——1974年 3月”。

他正对照著从加州大学图书馆借来的《1974年摄影器材年鑑》做笔记,笔记本上画满了绿幕布光示意图:

主光45度角投射,辅光减弱30%亮度,背景光用柔光箱打亮绿幕边缘

——这些都是昨天和伊莱敲定绿幕方案后,他熬了半宿整理的技术参数。

书页间夹著的柯达防水胶片说明书被折得边角发白,第5页关於“1974年停產的panavision c系列镜头”的標註,是他特意用萤光笔標出的。

“別碰那堆破烂!”

伊莱?罗斯的声音像块烧红的烙铁砸进冷水,嚇得里昂的铅笔在纸上划出道歪斜的长线。

导演穿著件沾著假血的黑色皮夹克,工装裤的膝盖处磨出了破洞,口袋里露出半截新剧本,

封皮上用马克笔写著“《德州电锯杀人狂:新一代》修订版”,旁边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电锯图案。

他把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袋摔在道具向上,发出“哐当”一声巨响,里面的红牛易拉罐滚出来,

在地上转了三圈才停下,罐口还残留著棕色的液体。

“看看这个。”伊莱扯开剧本,第17页被折了个尖锐的三角,他用手指戳著角色名,

“你的角色,卡尔,从『被电锯追杀的大学生』改成『记录连环杀人案的纪录片导演』了。

他突然提高音量,唾沫星子溅到剧本上,“戏份从原来的七分钟,加到三十分钟——够意思吧?”

里昂的指尖停在“纪录片导演”几个字上,纸张边缘还留著咖啡渍的印记。

他想起之前伊莱站在布景板前咆哮的样子:“真实感!我要的是能让观眾尿裤子的真实感!”

此刻才恍然大悟,这个角色改动根本不是简单的加戏

——伊莱是想让他用“纪录片视角”来拍摄那些本打算去佛罗里达实景拍摄的沼泽戏,用手持镜头的粗糙感来平衡拍摄的虚假感。

“为什么是我?”

里昂翻开剧本,发现主角卡尔的台词旁写满了伊莱的批註:

“此处应颤抖”

“镜头要晃得像喝醉了”

最后一页的空白处甚至画了个简笔画——里昂举著摄像机在跑,后面追这个拿电锯的疯子。

“因为你tmd懂镜头语言!”

伊莱抓起那台bolex相机,镜头盖没盖,镜片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斑,

“昨天跟柯达西区的经理打电话,那傢伙说你不仅知道ecn-2冲洗工艺的参数,还能说出1974年停產的arriflex16bl相机快门速度——你小子到底是演员还是其菜贩子?”

他突然压低声音,凑近时里昂闻到他身上的烟味混合著假血的甜腥气,

“而且拉瑞说了,福克斯那边点名要你多出境,他们觉得你改的冰箱镜头能拿mtv电影奖的最佳惊悚片段。”

里昂的目光扫过剧本第2页,突然像被钉子钉住了。

那段描写卡尔跟踪杀人狂到沼泽地的文字被伊莱画了波浪线:

“卡尔举起夜视摄像机,绿色的画面里,电锯的拒斥泛著冷光,杀人狂的脸就像块被水泡烂得猪肉。

他皱起眉,从背包里掏出那本《1974年摄影器材年鑑》,反倒夹著书籤的第47页

——黑背照片上的974年民用摄像机都带著巨大的肩托,镜头旁没有任何夜视装备的痕跡,注释清清楚楚地写著:

“首款商用夜视摄像机於1980年由索尼推出,1974年仅军方配备,重量超过5公斤。”

“这里有问题。”

里昂用红笔圈出“夜视摄像机”几个字,笔尖用力得戳穿了纸业,

“1974年根本没有这种设备,就算有,也不可能是纪录片导演能拿到的型號。”

他指著年鑑上的照片,“你看,当时的摄像机连自动对焦都没有,更別说夜视功能了。”

伊莱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他抢过剧本和年鑑反覆对比,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骨节处泛出青色。

“草(一种植物),戴夫那个蠢货!”

他突然把剧本摔在地上,硬壳封面嗑在水泥地上发出脆响,

“我就知道不能找电影学院的实习生写剧本!他以为拍恐怖片不用考据?1974年的摄影机要是有夜视功能,老子早拿奥斯卡了!”

他突然扯开嗓子喊:

“特雷弗,把戴夫那个混蛋给我找来!我要让他从尝尝电锯锯剧本的滋味!”

“等等。”里昂捡起剧本,排掉上面的灰尘。

之前研究绿幕技术时看到的资料突然在脑海里浮现

——1970年代的独立记录片常常利用设备缺陷製造真实感,《推销员》里的视角镜头反而成了经典。

他突然有了主意,从道具箱里翻出一卷粗麻绳,笨拙地缠在bolex相机的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