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午夜尖叫》试镜场(2/2)
但在林舟看来,这恰恰是个机会。
他在国內做製片时,看过太多新人演员的试镜,也和无数导演討论过表演。
他知道,越是这种看似简单的角色,越能体现出表演的层次。
他放下剧本,抬眼看向长桌后的三个人:
“可以开始了?”
没有尖叫,没有夸张的表情。
林舟只是站在原地,身体放鬆,眼神却渐渐变得空洞。
他的视线落在前方虚空中的某个点,仿佛那里真的有一台冰箱。
几秒钟后,他的嘴角开始微微抽动,不是恐惧,更像是在抗拒某个即將浮现的可怕念头。
他的呼吸频率慢慢变了,从平稳到急促,再到刻意压抑的缓慢,像是在强迫自己冷静。
然后,他非常缓慢地迈开脚步,走向想像中的冰箱。
每一步都像是灌了铅,动作僵硬而迟疑。
他的手指悬在“门把手”上方,指尖微微颤抖,
不是那种夸张的抖动,而是细微的、难以控制的颤慄,像是通了微弱的电流。
整个试镜房间里鸦雀无声,连一直不耐烦看表的製片人都放下了手腕,专注地看著他。
当他“打开”冰箱门的瞬间,林舟的瞳孔猛地扩张,像是突然被强光照射。
他的呼吸停滯了,胸腔停止起伏,整个人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几秒钟后,他的嘴角开始扭曲,形成一个极其诡异的表情
——介於微笑和痉挛之间,像是想笑,又被巨大的恐惧攫住,只能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弧度。
“嘿……宝贝。”
他的声音很轻,带著一种近乎温柔的沙哑,像是在对恋人低语,却又透著股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
“谁把你……打扮得这么漂亮?”
他的手指缓缓抬起,虚空中抚摸著並不存在的头颅。
指节温柔地蹭过“脸颊”,动作轻柔得像是在触碰易碎的珍宝。
然后,他的手指突然僵住,像是摸到了某种黏稠的液体。
他慢慢收回手,眼神落在自己的指尖上,瞳孔里的温柔迅速褪去,被一种混杂著困惑、噁心和兴奋的情绪取代。
林舟低头看著“指尖”,喉咙里发出一种压抑的、类似动物呜咽的喘息声。
接著,他笑了。
不是崩溃的狂笑,也不是恐惧的乾笑,而是一种低沉的、恍然大悟的愉悦笑声,像终於解开了某个困扰已久的谜题。
“原来是这样……”
他对著“冰箱”喃喃自语,眼神逐渐变得狂热,闪烁著偏执的光芒,
“我明白了……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他的手缓缓伸向旁边,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脸上带著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房间里鸦雀无声,只有他的呼吸声在迴荡。
拉瑞?斯特恩手里的钢笔“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滚出老远。
他张著嘴,半天没合上,山羊鬍微微抖动著。
“天啊。”
他低声骂了句,声音里充满了震惊。
年轻的女编剧眼镜滑到了鼻尖,她盯著林舟,嘴巴微张,甚至忘了推回去。
製片人也收起了之前的不耐烦,身体前倾,眼神锐利地打量著林舟,像是第一次认识他。
林舟瞬间收起所有表情,恢復成进门时的平静状態,仿佛刚才那个眼神狂热的男人只是幻觉。
他看向长桌后的三人,语气平淡地问:
“还需要我表演呕吐或者尖叫吗?”
“不,不用了。”
製片人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你刚才的……詮释,很特別。”
“因为真正的变態不会像马戏团小丑一样表演。”
林舟直视著拉瑞,毫不畏惧地迎上他的目光,
“他们思考、计算,甚至享受。当普通人面对极端恐怖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尖叫,而是大脑的宕机”
“——无法接受,试图合理化,最后陷入自己的逻辑闭环。”
“恐怖来自於真实的心理扭曲,而不是夸张的肢体动作。”
这番话是他多年看片和跟导演探討得出的结论,放在 1999年的 b级片片场,无疑是超前的。
拉瑞摸著他的山羊鬍,眼睛眯成一条缝,仔细打量著林舟,像是在评估一件潜力巨大的商品:
“你知道这是部预算八十万的 b级片,对吧?观眾只想看血和裸体,没人在乎什么心理扭曲。”
“但如果有机会既赚钱又拿口碑呢?”
林舟向前一步,语气自信而篤定,
“这个杀手角色如果按我说的改,完全可以成为亮点。”
“我可以让他成为一个有逻辑、有层次的精神病患者,而不是单纯的杀人机器。”
“只要给我三分钟镜头和一句改动的台词,我能让这个角色成为邪典经典。”
“三分钟镜头?一句台词?”
製片人挑眉,显然被他的话吸引了,
“你想改什么?”
“把『被砍头的男友』改成『精神病杀手』的同伙,最后反杀杀手。”
林舟说,“台词改成『原来我们是一样的』。”
拉瑞和製片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低声討论了几句。
林舟站在原地,平静地等待著,他知道自己的筹码
——对人性的洞察和对市场的预判,这是他超越这个时代的优势。
十分钟后,他走出仓库,阳光照在手里的新合同上。黑色的墨跡清晰地写著:
片酬从 500美元涨到了 3000美元。
角色从“被砍头的男友杰森”变成了“精神病杀手的同伙里昂”,戏份从客串变成了配角。
而最后一栏,用铅笔添加的条款格外醒目:
“参与剧本諮询,片尾编剧名单中增加里昂·唐纳森。”
林舟点燃一支刚买的万宝路,烟雾在加州的阳光下繚绕上升。
他看著远处好莱坞山上模糊的標誌,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第一步,成了。
但这只是开始,他需要更多的资本,更多的人脉,才能在这个名利场里真正站稳脚跟。
他想起《综艺》杂誌上那个二手书店的地址,也许是时候去看看了。
(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