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包產到户【求月票求推荐票】(1/2)

“都好,都好!”王美兰高兴得合不拢嘴,忙从兜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新票子,每个孩子都给两毛压岁钱,连赵家兄妹也没落下。

两兄妹起初还推辞,被王美兰硬塞进手里。孩子们平时难得有零钱,攥著这两毛“巨款”,一个个喜笑顏开。

“时候不早了,赶紧歇著吧,明儿个还得早起拜年呢。”王美兰看著时间催促道。

按照老规矩,大年三十晚上不铺被褥,也不脱衣服,每人拽个枕头,隨便扯件大衣或袄搭在身上,凑合著睡一宿。里屋外屋都点著蜡烛和煤油灯,窗外的红灯笼也亮一整夜,照得小院通红通亮。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王美兰就起来煮饺子,然后喊孩子们起床放鞭炮、吃早饭。今年家里宽裕,人人都换上了新做的衣,收拾得利利索索,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吃完饺子,陈志文就领著弟弟妹妹们开始一家家拜年。

王美兰在娘家排行老六,上头原本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兄妹一共六人。可惜三哥王美田小时候不幸得了小儿麻痹,早早夭折了。如今还在世的,就剩下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陈志文的大舅和二舅都是本分的庄稼人,大舅一家和他们同住一个屯子,平日里走动很方便。

大姨嫁到了县城,大姨夫原本是林业局的职工,后来为了儿子前程,把岗位提前让给儿子顶替了。二姨夫则在镇上的小学当老师,是位受人尊敬的教书先生。

该带的礼物一样不能少,该说的吉祥话一句不能落。

陈志文家在父系和母系亲戚里都是小辈,虽然爷爷和姥爷都不在了,但礼数必须周全。

就这样一家家走下来,回到自己家时,天都擦黑了。

至此,这个忙碌又热闹的年,才算真正过完了,陈家一家老小也开始了1982年的生活。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还要去送灯上坟。陈志文带著两个弟弟,揣著红蜡烛和纸钱,来到屯子外的乱葬岗,在父亲和爷爷的坟前点燃蜡烛,烧纸祭奠。

返程时,沿途在十字路口小心地点亮一盏盏小灯,为逝去的亲人照亮回家的路。3

其余的时间,陈志文也就是每天吃吃喝喝,是不是的屯子里四处溜达。

年关一过,陈志文便不打算再往县城的鬼市跑著卖瓜子了。

一来,刚开年,虽说瓜子肯定还能卖出去一些,但离了过年,县里的市管会抓得正严,风头紧,这时候顶风出去摆摊,风险太大。

二来,地里的事也该张罗起来了。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庄稼人终究离不开土地,春耕是头等大事,耽误不得。

不过,这个时候还有一件关乎每家每户生计的大事,包產到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