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衣锦还乡?独一份儿(求追读月票)(1/2)
出了县城,进入乡镇公路,就不再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而是铺过柿子,更加顛簸的道路。
破旧的汽车一路上框框响,李宇还是第一次坐这么破旧的汽车,感觉隨时都要散架。
即使有座位坐著,但座椅破破烂烂的,都露出里面的部分出来,坐在上面,屁股都顛得生疼。
短时间內,完全无法適应。
一路上,每到一个点,车子会停一下,有人下车,有人上车,像是行驶在乡镇路上的公交车。
“老太太,你坐这里。”
“小伙子,谢谢你。”
李宇给一个刚上车的老太太让座位,虽然坐著也顛簸,但对一个老人来说比站著安全多了。
当然,即使李宇不让座,应该也会有其他人让座给她。
车子內有扶手,扶著站在车里,虽然摇晃不断,但李宇觉得比坐著让屁股遭罪要好受许多。
“石拱桥到了。”
不知不觉,到了李宇下站的地方。
天空灰濛濛的,周边有几个人家,其中一家是店铺。
这里挨著乡集市不远,李宇的记忆里,以前家里赶集多是来这个乡集市。
旁边一条小河,河里有白色,有红色,有黑色,污染不轻,因为这个乡集市有砖厂,水泥厂,瓷砖厂,陶器厂等等。
因为这些厂在,就有了不少工人在这里居住,才能形成集市。
至於污染,现在是1989年,还是乡下,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改善基本生活后才有能力去改善环境。
路过一个小的石拱桥,来到另一条马路上。
这是乡到村的道路了,都是泥巴路。
还好没下雨,不然很难走。
在李宇的记忆里,从这里到家要走上四五十分钟,而且大部分路都是上坡。
一百多米后,李宇停下脚步,前方有一所学校。
李宇中学就是在这里读的,站在这里,脑中许多曾经在这里上学的画面浮现。
学校里有小学,中学,是这个乡里唯一的中小学校。
有数十间教室,办公室等等,小学是砖瓦房,中学是两层的砖瓦房。
李宇记忆里,记得下雨时,屋顶都会漏雨,用瓷盆,吕制饭盒,瓷盅等来接雨,听著雨滴声上课。
每天早上走路三四十分钟来上学,午饭是自己带的米,在学校食堂蒸熟,或者用饭票。
下午回家,因为上坡多,要走四五十分钟。
下雨天,摔成泥人是常態。
学校外,有两家店铺,平时还有一些摆摊的。
恍惚间,李宇脑中浮现一个清晰的画面。
咚咚咚……
这不是铃声,而是敲击声,根据敲击次数可以判断是下课还是上课。
现在是下课敲击声,许多学生从学校跑到外面,用分分钱买零食吃,其中有李宇过去的身影……
好一会儿,李宇才回过神来。
再一看,眼前什么都没有。
这个时间点,学校早就放寒假了,外面的店铺关著,也没有摆摊卖东西的。
学校附近有一些人家,有几个小孩跑过来,他们应该就是在这学校读书的学生了。
这几个小孩子此时都是穿著厚厚的,带著补丁的袄,今天的温度只有几度。
他们好奇看向李宇这边,主要是觉得李宇的自行车好看,稀奇。
在这里的农村,自行车还是比较奢侈的,很少有。
虽然学校里有些老师有自行车,但也是少数,所以,他们对自行车好奇可以理解。
自行车是李宇之前在路上时趁没人,从隨身空间中拿出来的,还是一辆新的自行车。
在隨身空间內还有几辆旧的自行车,以及两辆旧的人力三轮车,还把那辆雄狮牌摩托三轮车带著的,担心留在店里被偷了。
没有看到认识的老师出现,即使出现估计对方也认不太出来,毕竟毕业三四年时间了,这段时间,李宇自己的变化就不小。
根据记忆回味一番,也让现在的李宇亲身体会了一下这个年代,乡里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很有新鲜感。
“对了,李明,李红也在这个学校。”李宇想起来,自己家里的弟弟李明,妹妹李红都在这个学校上中学。
现在放寒假了,他们应该都在家里。
“来,给你们。”
李宇假装从自行车上掛著的小包包里拿出一些柑橘递给几个小孩。
有柑橘吃,几个小孩眼中都放光,没有拒绝,高兴跑过来拿著。
其中一个小女孩开口感谢:“谢谢大哥哥。”
挺有礼貌的。
其他几个小孩也学著说谢谢大哥哥。
李宇听著高兴,又给了他们一些大白兔奶,可把他们高兴坏了,不停感谢。
“別到处乱跑,我走了。”
李宇心情很好的骑著自行车离开了。
几个小孩子看著他骑远了,才开始数数各自有几个柑橘,几个大白兔奶,看看谁的更多。
骑了一段比较平缓的路,就出现了上坡了。
上坡也可以骑骑,但太费力,骑了一段李宇就停下来推著走。
顺便看看路上的景色。
绿油油的油菜,嫩嫩的小麦,只剩稻桩的水田,田里有一些鸭子,还有刚挖过红苕的土地。
周边的房子,有泥土墙的瓦房,有乱石泥土墙的瓦房,有条石墙的瓦房,有少数的砖瓦房和平房。
也有常见的茅草房,这些茅草房基本是用来养猪,养鸡鸭的地方。
十多分钟后,马路周边的房子变得少了许多。
李宇看到了一个不小的沟渠,有两米左右高,两米多宽,两边都是用条石砌的。
记忆中,这条马路的尽头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库,这水渠,种水稻时,可以送水到另一个镇上去,好像经过了好几个镇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