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赐秦王铸幣炉!(二合一)(2/2)

不管情不情愿,百官都站起来拜道。

就在这时,崔涣再次开口:

“启奏陛下,秦王立下如此功绩,按理本应大加奖赏,可臣尚有疑惑縈绕心头,此疑惑干係重大,臣不能不言,否则便有欺君之嫌。”

李隆基道:“你且道来。”

在眾人瞩目之下,崔涣郎朗言道:

“战报中所言,秦王领兵八百,配合金城县壮丁,与安守忠激战近两个时辰,最终守住城池,而后才通过夜袭,一举击败安守忠。”

“这便是臣最大的疑惑之处。”

“眾所周知,安守忠部属皆为百战铁骑,又有攻城器械,而金城池浅城低,仅凭这点兵力何以抵挡安守忠?”

“且不说禁军战力如何。那三百河西溃兵,本就是战败之士,士气低下,战力十不存一,而壮丁、白髮兵更不消多言,既无甲冑,又无兵刃,又怎是逆胡的对手?”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这三人皆为百战之將,据潼关而守尚且挡不住逆胡,秦王带著这样的兵力,又可能抵挡逆胡锋锐?”

眾人频频点头,崔相言之有理。

“一派胡言!”房琯冷言相对,“金城距行在如此之近,依你所言,秦王为一己之私,不顾行在安危,以小胜谎称大胜,索要封赏?”

“未尝没有可能?秦王……”

“好了,好了。”

双方剑拔弩张,皇帝下场拉架:“金城战役开始前,朕便派了耳目密切关注,想必这时已经回来了。”

高力士道:“陛下,他现在正在侧堂候著。”

“让他进来吧。”

须臾,一名换洗的內侍上前参拜了皇帝与太子。

“秦王战报所言是否属实?”

“回陛下,奴婢亲眼所见,秦王的確击败了安守忠。”

眾人譁然,纷纷交头接耳。

“你且將经过细细道来。”

“诺。”內侍道:“昨日未时,安守忠携五千骑兵临金城,秦王早些大开城门孤身迎敌,”

眾人一阵惊愕,以为听错了。

“秦王称之为空城计,秦王深知敌军强势,於是在城內埋伏重兵,想断了骑兵优势。”

有人忍不住说:“秦王智谋无量啊!后来呢?安守忠中计了?”

那內侍摇头:“空城计没能奏效,被安守忠识破了……”

眾人呼吸急促,安守忠果然老奸巨猾。

“后来安守忠驱赶百姓攻城,秦王身先士卒,以此激励之下,將士百姓尽皆悍不畏死,战斗一直持续到酉时。”

“期间,城门数次被撞开,但又数次被夺回来,更有一百白髮老兵感念秦王之恩,持简陋兵刃,死守城门。”

眾人听得一阵心揪,都是好汉吶。

“既然如此,秦王又岂能守的住?”

“秦王早些便有准备,安排了三百骑兵,埋伏於丛林中,其主將李晟更是一箭射杀安守忠副將契苾朵儿。”

“也正因此,安守忠暂停了攻势,秦王有了喘息之际,於入夜,以火牛阵一举击溃安守忠。”

直到內侍退下,眾人都是一片恍惚。

战报上轻飘飘“大胜之”,可实际却是跌宕起伏,秦王的空城计、火牛阵,安守忠残忍嗜杀,无一不昭示著,一颗帝星正在冉冉升起。

李隆基捋须笑道:“秦王之功当大赏,传檄天下,以此激励人心!”

“陛下英明!”

房琯领头,百官齐喝,只有崔涣口张无声,他正思索怎么阻止秦王崛起。

既然肯定了秦王战功,那便需议封赏。

“诸卿,秦王之功,功在保住金城,功在护卫行在,此战不亚於救驾,以为如何赏赐方可体现朕心?”

李隆基心中早有了打算,此番询问,只是想看看朕的大臣中有几个牛头马面。

房琯抢先站出来,朗声道:“陛下先前有言,欲立秦王为皇太孙,此刻正是时机,承此大胜,立秦王为皇太孙,定可使天下信服。”

不是,一上来就这么劲爆吗?

大唐自开国以来,从未曾立过皇太孙。

事关国本,不说崔涣不同意,就是中立派亦是持反对意见。

“臣反对,太孙乃国本,不可轻言立之。”

崔涣出列,“臣以为,陛下先前已经超恩封赏过秦王,此次战役之大胜,乃秦王应尽之义务。其功成,可不赏,功败,则需治大罪。”

“臣附议。秦王万不可继续封赏,否则有违天道人心。”

“臣以为,有功便要赏,不然何以激励人心?”

“你放屁……”

李隆基平静地望著下方激烈爭吵官员,吵吧,吵吧,你们吵得越凶,朕越放心。

眼见双方就要动手了,他瞥了眼高力士,高力士会意,当即趋前一步,高喝道:

“肃静!肃静!肃静!”

一连三声,终於制止住了情绪上头的官员。

李隆基微笑著看向太子,问道:“太子以为房卿提议如何?”

李亨瞬间警觉,都这时候了,皇帝还不忘给他挖坑。

如果是之前,他肯定倾向於立大朗,但三郎又有实打实的战绩,自己继续否决,只会让三郎更加怨恨他,父子间隙將更深。

可若是,同意立三郎,那大朗又该怎么办?

李亨给出一个万金油的回答:“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臣不敢置喙。”

李隆基笑了笑,这才是他的那个儿子。

“传朕旨意,秦王有功於大唐,赐铸幣炉一尊,钦此。”

满堂譁然。

此前赐予了秦王设立官员之权,这便是贵;现在赐下铸幣炉,此为富。

贵与富,同时集中於一位宗室亲王,虽然无法比擬皇太孙,但也大差不差了,毕竟建国至今,唯有太宗皇帝上位前被赏赐过铸幣炉。

况且,贵与富都有了,秦王接下来继续立功,当赏赐什么?

哎呀,好难猜呀。

房琯乐不可支。

崔涣却犹如吃了屎一般,现在的皇帝已经完全不似之前了,他这是视天下为私器,视朝廷於无物。

太子李亨同样脸色骤变。

他是真的破防了,照皇帝这么赏赐下去,很快三郎將功高不赏,届时总不能把自己这个太子之位,让出去吧?

李隆基哪管这个。

他不立秦王为皇太孙,主要还是天下尚未安定,一旦秦王因此丧命,那对大唐將是最大的打击。

但赏赐铸幣炉却无需考虑其他,肉烂在锅里,不管太子、太孙最后打成什么样,那跟他一个死人有什么关係?

再者,太子若能扳倒巔峰时期的秦王,那证明秦王不如太子,反之亦然。

朕只不过想培养一个雄主明君而已,朕有什么罪?

李隆基如是想著,便起身:“秦王之功已经议定,其部下、百姓之功,便交由诸卿,万不可使功臣寒心!”

言罢,他转身便走,不给眾人任何劝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