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李隆基:真假秦王,一鉴便知(2/2)

更下方,行在文武排两列而坐,传阅著秦王的奏疏。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奏疏回到了高力士手中。

李隆基睁开眼问道:“逆胡前锋將至,秦王欲据城一战,为吾等撤退贏得时间,诸位以为如何?”

崔涣早有腹稿,当即轻咳一声,起身走到堂中,朗声道:

“启奏陛下,臣弹劾秦王李倓犯上作乱,以兵威胁圣人,其封號、赏赐皆为巧取豪夺,应当立刻收回,以安天下人心。”

此言一出,原本还睏乏的诸大臣,瞬间清醒,皆抬眼望向崔涣,然后慢慢移望皇帝与太子。

李隆基面不改色,问道:“此事暂且搁置,待日后再议,何去何从先议个明白。”

正如李倓所想,他之所以分封李倓,固然有以超额赏赐换取安全的意图,但更多还是想给太子找个对手,免得其胡思乱想。

崔涣痛心疾首:“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收回成命,否则此先河一开,於国大不利,更有损陛下权威。”

“言之有理。”眾人频频点头。

李亨欣慰的神情还未消失,便又凝在了脸上。

“崔相此言谬哉,”

房琯本就有意让儿子去烧秦王冷灶,现在又听皇帝不愿收回成命,便越发坚定自己的看法。

正所谓,大唐动乱不堪,秦王虽大逆不道,但其亦向皇帝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陛下终究是老了,应是有意培养隔代接班人。

他清了清嗓子,洪声道:“天子一言九鼎,圣旨已发四方,若此时收回成命,让天下人如何看?朝令夕改,如此才有损陛下权威。”

“房相亦言之有理。”眾人又频频点头。

李亨眯了眯眼,想到了今日房琯的劝说,难道其早就投靠了三郎,否则为何屡次三番替三郎说话?

李隆基斜眼瞟了眼李亨,问道:“太子以为如何?”

李亨整理一下表情,诚恳道:

“恩威皆出自於陛下,儿臣不敢置喙。只是儿臣深知三郎秉性,其骄奢跋扈,不为世人所喜,现在又得如此厚恩,儿臣担心……”

好嘛,先前还是他的麒麟儿,这一转眼又变成了骄奢跋扈之徒。

李隆基道:“没什么可担心的,杨国忠叛乱,乃其平定,韦见素、韦諤私藏甲冑谋逆,亦为其平定,秦王那乃我大唐麒麟儿,当得起厚赏。”

好,皇帝定性了,李倓是平叛功臣,而非逆贼。

百官的心思立刻活络了起来,纷纷道:“陛下英明。”

李亨脸色一瞬间变得很难看,但很快又恢復了平静,涩声道:“英明无过於父皇。”

该我上场了!

陈玄礼拄著龙头拐杖很利索站起,道:“启奏陛下,秦王只有两百人恐难以阻挡安守忠五千部眾,臣请分兵驰援秦王。”

李隆基:“准奏!隨行禁军不过三千,分兵不宜过多,三百即可,相信朕的麒麟儿能宣威大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活著的秦王才是真秦王,让朕看看你是否只会欺负一个女人?

李隆基对杨玉环之死耿耿於怀。

接著,他又道:

“今夜暂且歇息,明日一早启程,待入蜀后再行定夺。”

“都各自回去吧。”

言罢,他率先起身离去。

房琯与太子略微寒暄几句,也告辞离去,当儘快安排大郎北上寻秦王。

此时入大元帅府,日后便能登封『凌烟阁』,房氏辉煌再此一步。

在眾多诧异的眼神中,陈玄礼拄著龙头拐杖,健步如飞,三百禁军得挑选精锐才是,否则难以表达自己诚意。

眾文武都有心思烧秦王冷灶,唯独崔涣一心烧太子冷灶。

在他看来,皇帝年迈命不久矣,一旦皇帝驾崩,太子登基,秦王的死期便是计日以待。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投太子。

清河房氏当真一代不如一代,连这都看不明白,去找一个短命的秦王,真当什么人都是太宗皇帝?

那可是千古难遇的天可汗!

崔涣拦住李亨:“太子,臣以为,秦王所拥权柄过於厚重,若受小人挑唆,恐威胁中央啊。”

李亨邀请道:“崔相可否前往一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