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麒麟儿,汝当勉励之(1/2)
此时。
太子居室內。
先前力劝房琯、崔涣和睦的那个年轻人跪倒在李亨面前,涕泗横流:
“太子,臣恳请您让陛下收回成命,万不可开私设官吏之先河,否则大唐必將不寧啊。”
李亨坐在榻上,本就恼怒皇帝的圣旨,现在又见眼前之人哭哭啼啼,因此更加心烦意乱。
但偏偏面对忠臣良言,他还不能发作,只能强忍著怒气,挤出一丝难看的笑容,虚扶道:
“孤已知晓,你且起来说话,待三郎来后,孤自会让其辞绝恩赏。”
年轻人又嚎了两嗓子,这才抹著眼泪站起。
刚稳定情绪,便见鱼朝恩进来稟告说:“启稟太子,秦王求见。”
听到“秦王”二字,李亨脸色闪过一丝不快,那年轻人则神情不自然地提出告辞。
李亨挥了挥手。
照壁外,李倓內著软甲,腰悬宝剑,神色不动,而身后,王熊如一尊熊羆,鹰隼般观望四方。
他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然不需要王熊这铁憨憨宿卫陛下,而是替换成了以机敏著称的杨三,並且內外加派了卫士,以防反贼再来劫掠。
其实自从李亨拒绝登基后,李倓便想了无数种方法破局。
最初是借太子势逼宫皇帝,后来又衍生出借皇帝权威压制太子。
他一开始便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虽然最后发生软禁、逼宫,但那同样打著太子的名义。
因此,在旁人眼里,建寧王不过是太子手中的一把刀,只是这把刀貌似有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如果太子同意登基,一切都顺理成章。
太子不同意登基,那也无妨,皇帝不会因为你拒绝登基,便认为你对皇权毫无威胁。
因为皇帝这种生物的具有排他本能。
而且大唐帝国的皇帝与太子,属於二龙不能相见的类型。
当作为缓衝的杨国忠死后,为了朝局平衡,李隆基就势必需要重新找了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来跟东宫打擂台。
於是,李倓的计划便应运而生。
如果在房间里与皇帝细谈,皇帝有充足的时间平衡利弊,但若是剑拔弩张,生死一瞬,皇帝就得好掂量一下自己会不会鋌而走险。
而当圣旨眾目睽睽颁发后,想要收回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口含天宪,可不仅仅是成语,最起码需要一定的冷却时间,让世人遗忘这道圣旨。
只是,令他意外的是,皇帝给的竟然远超他所求。
不过,这也不难理解。
执政多年的李隆基不是傻子,仅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绝对难以抗衡太子,唯有秦王的特殊封號才能体现出他的与眾不同。
所以,他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皇祖父的铁桿拥躉。
正在遐想间,鱼朝恩领著一个年轻人出来。
“拜见秦王。”
那年轻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抬起头,草草行了一礼便掩面遁逃。
李倓疑惑问道:“那是何人?”
鱼朝恩低声道:“京兆司录韦諤。”
李倓瞳孔一缩。
韦諤,逆贼韦见素的儿子。
他找太子定然不是什么好事。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他唤来一个士卒,指著韦諤消失的方向吩咐道:“让张敬轩除草去,不要留下根系。”
“诺。”那士卒立刻转身离开。
隨后,李倓將王熊留在了堂屋外防守,自己则进去拜见太子。
“儿子拜见父亲。”
李倓依旧谦恭谨孝。
李亨满脸慈和,感慨道:“吾的麒麟儿来了。”
看那脸笑的褶子都出来,仿佛他真的在为李倓受封秦王而开心。
李倓同样笑的开心,道:“不孝子倓当不起父亲的夸奖。”
“当得起,当得起。”
李亨笑著摆了摆手,向外喊道:“来人,上酒,我与三郎痛饮三大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