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清君侧,靖国难!(求收藏,求追读)(2/2)
自两人结识以来,这还是建寧王第一次对他自称“本王”。
这一刻,他才想起,眼前是之人敢因半口吃食便在御前拔刀,又岂能任由部下欺瞒而默不作声?
李倓又何尝愿意威胁张敬轩。
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是生死与共的盟友,逼他反水对自己没任何好处,但有些事不提点一下,就可能再次发生。
一次两次可以靠侥倖过关,三次呢?四次呢?
自作主张的习惯一旦养成,日后李倓还能指挥他吗?若不能那就不再是臣属,而是军阀、是藩镇!
中唐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就是这么来的。
节度使本就军政一体兼之,再加之税赋截留自行募兵,功过赏罚便皆出於己,譬如安禄山等,振臂一呼万军响应,如此就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甚至可联合起来倒逼中央。
为日后计,李倓自然要將其扼杀於萌芽中。
一阵微风拂过,张敬轩忽然觉得后背一阵发凉,打了个激灵醒转后,才发现李倓早已离开,此时正在给那三个队正训话。
看著三个噤若寒蝉的队正,李倓冷声道:“回到营中,该如何回话本王相信你们心中有数,敢泄露半个字,本王不一定死,但你们一定会被族诛。”
三人唯唯。
“不过,你们也不必心忧,我杀刘正而留你们,本就是想予你们一场富贵。本王知晓,你们被迫与家人诀別,跟隨皇帝出逃长安,心中埋了一肚子怨气。”
三人第一次抬起了头,迷茫地看著侃侃而谈的李倓。
“不光你们有怨气,本王亦有!”
李倓煽动道:“曾几何时,大唐万邦来朝,大唐皇帝受诸胡敬仰,奉为天可汗。而今逆贼安禄山犯上作乱,区区数月便侵吞河北诸镇,逼的我等流亡他乡,此因何故?”
“皆因奸臣杨国忠!”
“自其拜相以来,一心搜刮民財中饱私囊,此为朝野公愤。”
“逆胡作乱后,不思组织御敌,反而残害忠良,杀封常清、高仙芝,逼反哥舒翰,致使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此欺天之大罪!”
“皇帝为何西迁川蜀?皆因其把控朝政,隔绝內外,蒙蔽圣听,此獠之罪罄竹难书!”
“而今,本王奉天之命,欲澄清宇內,清君侧,靖国难!尔等身为大唐忠臣,何不与我一起共谋大事,待日后门前立戟,紫袍加身亦未不可!”
前面的话三人或许没听进去,但『门前立戟,紫袍加身』却让他们呼吸急促。
“臣愿为殿下效死!”三人目光炽热,异口同声道。
反正已经上了建寧王的贼船,何不豁出性命拼他个生来富贵!
“有尔等忠臣良將辅佐大事可成矣!”
李倓大笑一声,隨后吩咐道“你等回去后,当动员各自部属,將杨国忠之斑斑恶跡公之於眾。”
“待时机成熟,以本王为旗帜,听张旅帅之號令,戡乱救国,靖难天下!”
“谨遵殿下之命。”三人同时拜倒。
又安抚一番,这才放归三人。
坐在巨石上,李倓盘算著自己胜算。
目前可直接调动的禁军有张敬轩的一百旅眾。
至於刘正那个旅,虽然张敬轩信誓旦旦能收服,但他还是不能彻底放心,毕竟禁军不是边军,將领很难施恩於眾。
而三个队正,若他们脑子没有坏掉,应当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选择,如此一来,就只有一百五十人。
两者相加,共计两百五十人,这个数字不多不少,或许可以放手一搏!
只要自己率先控制皇帝,逼其禪位於太子,而后便能以从龙之功,復刻唐隆旧事。
三郎亦能为皇帝!
“啊!”
就在这时,一声悽厉的惨叫突然响彻夜空,惊起鸟类竞相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