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章 考试开始(2/2)

前世模糊的记忆和现实的冰冷告诉他,答案往往残酷。权力,是熔炉,也是深渊。

监考老师板著脸,神情肃穆地开始分发试卷。当带著新鲜油墨清香的试卷和答题卡落到李毅飞手中时,他的心跳平稳如常。

他先快速瀏览了一遍行测题目。果然,题型完全在意料之中。

数量关係、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这些在前世足以让他抓耳挠腮的题目,在今生经受了系统、高强度的魔鬼训练和那份“先知”视野的加持后,早已如同掌纹般熟悉。

尤其是那些涉及最新政策动向、时事热点、科技前沿的常识题,对他而言简直是白送的分。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稳了。

他並不急於下笔,而是沉住气,了宝贵的五分钟,再次將整张试卷通览一遍,让所有题目在心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图。

然后,他才拿起削得尖尖的2b铅笔,开始在答题卡上沉稳地填涂。

速度极快,落笔却极稳,每一个黑色方块都被精准地填满,透著一股子篤定和扎实的功底。

逻辑题,题干读完,答案便如条件反射般在脑中成型;资料题,复杂的图表在他眼中瞬间被拆解成清晰的数据流,心算过程简洁而高效。时间在他流畅的笔尖下,仿佛也变得格外温顺。

行测结束,短暂的午休像是紧绷的弦鬆了一下,旋即又迎来了真正的重头戏——申论。

拿到申论试卷,李毅飞习惯性地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同样先快速扫过材料主题和题目要求。

材料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活力激发”,要求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並写一篇议论文。

“不难。”这个念头自然而然地浮起。对他而言,甚至可以说是“手拿把掐”。这两年,他笔耕不輟,行政类的文章不知道写了多少篇。

从枯燥的政策分析报告到需要高度概括的讲话稿,从针砭时弊的评论到探討理论前沿的研究,他啃下了海量的內部参阅、政策文件和优秀范文,雷打不动地每周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他太明白了,申论考的哪里仅仅是文采?它是在拷问思维的深度、对国策大政的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能力。

这些,恰恰是今生的刻意训练赋予他的最大底气。他的行政写作水准,早已打磨得足以和机关里那些浸淫多年的“老笔桿”比肩。

审题是制胜关键。当许多同学还在逐字逐句地抠材料,生怕漏掉哪个得分点时,李毅飞凭藉著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对政策风向標的精准把握,已经像精准的手术刀般,瞬间剖开了核心矛盾:基层政府习惯性“大包大揽”与社会力量普遍“活力不足”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对策的框架也在脑中迅速构建成形:政府要转变职能(核心是放权、赋能)、社会力量要激活(关键是培育、引导)、法治保障要筑牢(明確边界、规范运行)、治理工具要创新(拥抱科技、搭建平台)。

思路清晰如同掌灯,下笔便如行云流水。他拿起黑色签字笔,笔尖落在光滑的申论答题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字跡端正而清秀,透著一股內敛的力量。分析问题部分,条理分明,直击要害,既点出“越俎代庖”与“袖手旁观”並存的怪象,更深刻剖析了背后的体制机制桎梏与根深蒂固的观念顽疾。

提出对策部分,层层推进,既有高屋建瓴的政策导向(如深化“放管服”改革),又有接地气的操作路径(如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建立常態化议事协商平台),还融入了前瞻性的思考(如运用大数据实现治理的精准滴灌)。

每一句都紧扣材料,又超越材料,展现出扎实的理论素养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最后的议论文写作,早已胸有丘壑。標题直抵核心:《放管结合,激发社会治理“源头活水”》。开篇点题,引用先贤论述,点明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紧迫性。

主体部分,以“放”字破局——释放社会空间,激发內生动力;以“管”字定规——釐清权责边界,筑牢法治堤坝;以“服”字升华——优化公共服务,凝聚治理合力。

他巧妙地將材料中的案例信手拈来,融入论证,並適时引入了自己观察到的现实样板(如“哲省”那广受讚誉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广东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中多方参与的共治模式),使得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泥土气息,说服力倍增。

结尾处,他再次回应了心底那份“缝补”的执念:“社会治理这幅宏图,需要万千双手共同描绘。政府当善做『减法』,勇於放权鬆绑;善做『加法』,精於服务供给;更要善做『乘法』,激发社会活力澎湃。

唯有如此,方能匯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伟力,一针一线,缝补好社会肌理的每一处破损,让治理的『源头活水』真正汩汩流淌,润泽千家万户。”

行文大开大合,逻辑环环相扣,字里行间涌动著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刻洞见和滚烫的责任感。

笔尖在纸页上持续地沙沙作响,像春蚕在安静地啃食桑叶。当周围的考生还在为如何开头、如何布局而眉头紧锁,或是对著材料苦苦思索时,李毅飞已经洋洋洒洒地完成了初稿。

他没有丝毫放鬆,反而利用剩余的时间,开始了更为精细的打磨。他逐字逐句地推敲用词是否精准到位,调整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自然,確保每一个论点都无懈可击,每一处论据都坚如磐石。

他尤其注意那些关键的政治表述,反覆確认其绝对准確,杜绝任何可能產生歧义的措辞。

同时,他刻意放缓了书写的速度,让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工整美观——整洁漂亮的卷面,同样是无声的竞爭力,这点他心知肚明。

时间在极致的专注中悄然滑过。窗外的天色依旧阴沉,教室里明亮的灯光下,映照著一张张或奋笔疾书、或凝神思索的年轻面孔。

李毅飞完成了最后一次通篇检查,轻轻搁下了笔。他没有像个別如释重负的考生那样东张西望,更没有提前交卷的衝动。

他只是端正地坐著,腰背挺直,目光沉静地落在自己面前那份写得密密麻麻、却异常清晰整洁的答卷上。墨跡已干,每一个字都像他此刻的心境——沉稳,篤定。

一天的鏖战结束,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他都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但他始终恪守著那份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提前交卷?那与他心目中“公务员”应有的形象格格不入。

年轻气盛不是浮躁的藉口,沉稳持重才是贏得信任的基石。在这道通往体制的门槛前,展现出这份克制的耐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宣言——他准备好了,不仅准备好了满腹经纶,更准备好了那份沉甸甸的心態。

走出考场大楼,凛冽的寒风立刻裹挟上来,像冰水泼面。

李毅飞却感觉心中一片澄澈的暖意流淌。考试的结果,他並不掛怀。

凭著如此扎实到近乎无懈可击的准备,他確信自己必然在学校的推荐人选之列。这不是狂妄的自负,而是过往每一步都踏在实处、每一个脚印都清晰可见所累积的必然。

从踏入燕京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他的目標就如灯塔般清晰,他的行动轨跡就未曾偏离航向。

优异的学业成绩、耀眼的社会实践(尤其是那份关於08年预警的报告所带来的隱性分量)、无可指责的政治表现、再加上今天考场上的卓越发挥……这一切,都为他铺就了一条水到渠成的道路。

他下意识地再次紧了紧大衣的领口,將下巴更深地埋进温暖的羊绒里,匯入散场的人流。

首都的华灯初上,將冬日的暮色染上暖黄,宽阔的马路上车灯匯成流动的星河。李毅飞抬起头,望了一眼深邃无垠的夜空。

那里,星辰尚未点亮,如同他心中那些尚未抵达却必將奔赴的远方。路,还很长很长。但这第一步,他已经走得无比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