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4 生生不息(1/2)

晨光熹微,滇池水面泛著金色的涟漪。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新郑集团已从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集团,业务遍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初心始终未改。

又是一个春城的清晨,十岁的郑念春牵著父亲李树的手,蹦蹦跳跳地走进平安福利院新扩建的大门。小女孩扎著两个羊角辫,眉眼间既有李树的英气,又隱约可见祖母郑裹珍的神韵。

“杜爷爷!”小念春像只欢快的小鸟,扑向正在教孩子们练习书法的杜远舟,“快看我写的毛笔字!”

杜远舟已是耄耋之年,白髮苍苍却精神矍鑠。他放下手中的毛笔,慈爱地摸摸念春的头,接过她手中的宣纸。纸上工工整整写著“大爱无疆”四个字,笔法虽稚嫩,却已有几分风骨。

“写得真好啊,”杜远舟眼眶微微湿润,“你奶奶如果……会很高兴的。”

如今的平安福利院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简陋的小院,而是占地百余亩的综合性公益园区。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教学楼、医疗中心、科研实验室、艺术工坊等设施一应俱全。园区中央矗立著郑裹珍的铜像,她慈祥地注视著来来往往的孩子们,仿佛从未离开。

在福利院的创新实验室內,八岁的郑承志正专注地调试著他的新发明。作为念安和林薇的长子,他继承了父母对科技的热爱和创造力。

“爸爸你看!”承志兴奋地向刚走进实验室的念安展示一个智能手环,“这个可以实时监测心率、血压和血氧,还能一键求救並发送精准定位!我给福利院的每个小朋友都做了一个。”

念安欣慰地看著儿子,接过手环仔细端详。这款手环设计精巧,表面还刻有平安福利院的標誌——一只展翅的鸽子和滇池的轮廓。

“你奶奶要是看到,一定会很骄傲。”念安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生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走失或遇到危险。”

新郑大厦顶层观光厅內,正在举行集团成立三十周年庆典。落地窗外,昆明城市天际线尽收眼底,滇池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城市边缘。

厅內嘉宾云集,有政府代表、商业伙伴、慈善组织负责人,更多的是曾经在平安福利院成长、如今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平安孩子们”。

李树正站在演讲台前致辞。年过五旬的他两鬢已染霜,但目光依然锐利如初。

“三十年前,我的母亲郑裹珍女士用她的善良和坚韧,为我们树立了永恆的榜样。”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她从一个小小的民宿起步,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儿童。今天,新郑集团已经发展成为跨国企业,我们的公益项目帮助了超过十万名儿童,但这,”他顿了顿,环视全场,“这只是个开始。”

台下,苏晴抱著他们三岁的小儿子,眼中满是自豪与爱意。作为连任两届的省人大代表,她推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刚刚获得通过,其中很多条款都源自郑裹珍生前的建议和理念。她轻声对怀中的孩子说:“宝宝看,爸爸在讲述奶奶的故事呢。”

念安和林薇则带来了一份特殊礼物——“滇池心愿”公益项目的最新成果展示。通过实时投影,他们展示了新建的100所乡村学校的实时画面。画面中,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正坐在明亮教室里朗读课文,操场上有孩子们在奔跑嬉戏。

“妈妈生前最牵掛的就是农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念安动情地说,“她常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钥匙。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她老人家:这个心愿,实现了!”

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许多老员工不禁擦拭眼角。

庆典最感人的环节,是曾经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们带来的合唱表演。小禾担任指挥,她现在已经是一位知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出版了多部关於儿童创伤治疗的专著。

“这是郑妈妈最爱的歌。”演出前,她哽咽著说。

当《滇池夜月》的熟悉旋律响起时,台下许多老员工和“平安孩子”都潸然泪下。这是郑裹珍生前最爱的民歌,她常说这首歌里有滇池的灵魂,有春城的记忆。

歌声中,投影呈现出郑裹珍生前的照片和影像片段:她在民宿给员工讲服务,在滇池边放河灯,在病床上还在听匯报文件...一幕幕画面勾勒出她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然而,喜悦之中也有告別。

庆典结束后第三天,杜远舟因健康原因,正式提出了退休申请。虽然集团多次表示可以为他保留名誉职位,但老人婉言谢绝:“是时候把位置留给年轻人了,我也该好好休息了。”

在为他举办的送別会上,老人拉著念安和李树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与欣慰:“我答应过你们妈妈,要看著你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现在这个承诺,总算完成了。”

他颤巍巍地取出一个锈跡斑斑的铁盒:“这是你们妈妈生前托我保管的。她说等你们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再交给你们。”

在眾人的注视下,铁盒被轻轻打开。里面是郑裹珍的日记本和一些泛黄的老照片,还有一个小布袋,装著几颗已经乾瘪的滇池珍珠。最让人动容的是一封口述未写完的信,笔跡因病痛而显得颤抖:

“给我的孙子孙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