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文学评论》杂誌(2/2)
张启民微微一笑:“不是有句话,叫作不想当將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
张周军听了张启民的话,一动不动,看似已被拨动了大脑里的某一根神经。
张启民见此,脸上微微一笑。
接下去的一段路,两人都没有相互说话。
从瀧泉县城出发去茅山,这一路其实並不远。
之前,张启民就是从瀧泉出发去七都的,差不多的路程,只是七都和茅山的方向不同。
车到茅山,还只有上午八点。
茅山,位於瀧泉县境內,是钱江省內第一高峰,有一千九百多米高的海拔,如能登上最高峰,那真的是一览眾山。
1988年的茅山,还没有完全开发成旅游景区,饶是胡永军写过诗歌,以诗人的独特眼光,才会选择这个景点来採风。
况且,还是冬天!
眼前这一片上,还都是原始森林,苍苍莽莽,在峰脚下望不到山顶。
按照胡永军的安排,先是到峰下一个叫炉坑的村里,在炉坑村部稍事休息、喝茶,然后出发一起爬山,到达山顶返回,再在炉坑村部旁边猎户开的饭馆里吃饭。
十多个县作协会员,下了车,个个都很兴奋。
不久,眾人便开始出发爬山。
一开始,大家还是统一的步子。
过不了多久,年纪轻的几个人就成了第一团队,走在了最前面:张启民领头,后面是“新视界”印刷厂的两个员工,周军大张启民十岁,却也能也跟上。
山路上,只听得大家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到了一个山坳处,张启民建议大家停下来原地休息,顺便等后面的人。
经过前面的一段路,几人之间经过互相加油,都有些熟悉了。
在等待的时候,张凤问张启民:
“张启民,他们都叫你张主席,你真的是作家协会的主席?”
张启民听后,笑了:“张凤,你打字的速度这么快,是哪里学的?”
张凤答道:“其实也没有专门的学习,打得多了,就熟练了,熟能生巧。”
张启民听了,似有所悟。
好一个熟能生巧!
世间很多事,其实並没有那么神秘,熟能生巧耳!
在等到了后面的大部队后,再次出发,这时候,有人选择了就地休息,不再往上爬。
於是,团队分成了两队,一队休息,一队继续往茅山山顶进发。
张启民当然在往山顶进发的人之中,而且还首当其衝。
两个多小时后,经过艰难的徒步,张启民率领的小分队到达了茅山山顶。
张启民站在茅山之巔,群山远去,一千九百多米海拔被自己踩在脚下,胡永军安排的这次採风,真的是痛並快乐!
而胡永军自己却没有跟上来,在半山腰那里止步不前了。
这次回去,可得好好消遣他一番。
周军站在张启民身边,也注视著远处的群山。
未几,周军在身后的背包里摸索了一阵,取出一本杂誌,递给了张启民。
张启民接到手里一看,封面上印著“文学评论”几个字。
这是燕京的期刊!
是专门刊发针对当代文学作品的一本评论刊物!
难道……
张启民抬起头看了一眼周军,周军正在朝张启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