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贺少俊的评论(1/2)

张启民来不及问周军,直接翻开了《文学评论》。

按照张启民的阅读习惯,先是看一眼目录,挑自己喜欢的文章题目或作者,然后对照著页码,直接翻到要看的那一页。

果然,在目录里,张启民看到了一篇文章的题目:

“论青年作家张启民的两部中篇小说”

题目的后面、页码之前,印著文章作者的名字“贺少俊”三字。

看到这三个字,张启民暂时停止了往后翻看文章,他思索起来:这个贺少骏……怎么……自己一有点儿熟悉?

猛然间,脑海里一阵电光火石。

张启民的大脑飞速运转:贺少俊……

小说家?教授?……不,是一位评论家!

贺少骏是真正的文学评论家!

前一世,在文学刊物上小说的推荐语、小说后面的点评栏里,经常会出现“贺少俊”这个名字。

终於有真正的评论家开始关注我的小说了!

文学评论家的话,比那些日报和晚报的报导更具专业和权威。

张启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再对照后面的页码,立刻翻过去读了起来。

按照《论青年作家张启民的两部中篇小说》的观点,青年作家就应该开闢新的小说题材,华国的文学已经止步了太长时间……

“新时期以来,虽然小说流派眾多,也冒出了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但还是停留在极低的地方,与国际接轨还有很大的差距。

“青年作家张启民的《河边的失误》,独闢蹊径,关注的不是寻根、不是反思,也不是传统的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他试图开华国悬疑小说的先河。

“而《大红灯笼》的出现,以现代的角度解读了特殊时期里华国女性的人生悲剧……”

贺少俊在文章中,提出了“多元”的概念,认为文坛就是要包容这样的青年小说家去开拓、去实验,去创新,隨著改开的不断推进,一个多元的小说格局必將形成而且正在形成。

文章最后还引用了一句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太好了!

终於有评论家开始为我说公道话了!

前一世,贺少俊这个名字伴隨著一些优秀小说的出现,频率很高,一直活跃在文坛,那么,可以推测出来,此时的贺少俊应该还很年轻。

一个年轻的评论家,也是需要有自己的代表作来奠定自己在批评界的地位的。

华国目前,至少有四五十本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每本期刊上都有十篇左右的小说,至少每两个月就有四五百篇中短篇小说诞生。

贺少俊能在这么多的小说里,唯独看中自己的小说来进行评论,这实在是难得。

张启民看完《文学评论》,把杂誌交还给周军时,看到了《文学评论》的封底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

办刊宗旨:“百齐放,百家爭鸣”

周军看张启民读完了文章,就把背包打开,说道:

“我这里,还有几份《新明晚报》,关於上次那篇文章的后续报导,你要看吗?”

周军给张启民看他包里的几份报纸,张启看到了露出一角的《新明晚报》。

“不,我不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