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花城》来信(2/2)
文章先是介绍张启民发表在《当代》上的《河边的失误》和发表在《收穫》上的《大红灯笼》的主要內容。
还提到了《河边的错误》分別被《中篇小说》和《小说月报》转载,《大红灯笼》被《小说月报》转载的事。
然后,以读者的角度开始解读《河边的失误》,认为“《河边的失误》非常好看,情节环环相扣。
但是,话题一转:《河边的失误》的敘述风格过於灰暗,这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一定关係,因为记者通过採访,发现作者张启民是一个性格並不十分开朗的年轻人。
“据说北影的王好为导演,前不久去了钱江省的张启民老家,和张启民交谈了《河边的失误》的电影改编事宜,这个年轻人竟然予以了拒绝!!!”
张启民看到这里,不由得微微一笑,因为唐翔记者在后面用了三个感嘆號。
“当然,也並不排除,王导在亲自考察之后,觉得小说没有改编价值而主动放弃的可能。”
“小说《河边的失误》里面存在不少的逻辑错误,一个刑警队长,又是精神病,他怎么能做上刑警队长的?”
“作为一个年轻的合同工身份的作者,是不是在质疑或暗示什么?”
张启民皱起了眉头,又是过度解读,和之前的《採风报》如出一辙。
而对於《大红灯笼》,作者唐翔则认为“作者能够在华国建国四十多年后,去揭露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奢侈生活,想像能力超凡,简直就是一部天才之作。”
此时应该和文章题目相呼应,张启民脸上微微一笑。
最后,《观察:一个十九岁的文学天才》总结道:
“不可否认,文坛呼唤新人,需要新人的不断涌现,但伤仲永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一切拔苗揠长的行为,其结果可能都会適得其反。”
张启民一口气读完全文,放下报纸,转过身望著阅览室窗外的枯败荷池。
一家申市的晚报,不惜走上百公里的路,来採访我本人,最后就为了写出这么一篇所谓的报导?
如果是《文艺报》的记者,可能还情有可缘,但《新明晚报》毕竟是一张娱乐性报纸,面对的是大眾群体……
这可能就是问题所在!正是因为它面对的是大眾群体,所以影响力更大,要褒扬一个人或扼杀一个人,都轻而易举。
这个时候,原本《城》来信所带给张启民的兴奋,被《新明晚报》的这篇报导给抵消掉了!
这时,周军走进阅览室,看张启民正发呆,就拿起桌上的报纸读起来。
不一会儿,周军就读完了报纸,他犹豫了一下,说道:
“启民,我有个想法……”
张启民用探询的目光看向周军。
周军说道:
“启民,我来写一篇文章,就写我读你的两部中篇小说的读后感,写完后也投稿到《新明晚报》去,我要驳斥他们的观点。”
张启民听了,眼睛亮了一下,心说:
周军,你这是要顶我啊!这样难得的想法,顿时让张启民颇受感动。
但隨即,张启民就摇了摇头:
“算了,周军,让他们去吧,清者自清。”
说完话,张启民突然想起了什么,他站起来,飞快地朝门口跑去!
张启民脚下不停,飞快地来到文化馆,门卫老刘看著张启民气喘吁吁的样子,神色紧张。
张启民说道:“老刘,邮递员来过了吗?”
老刘答道:“还没有。”
张启民鬆了口气:
“那就好,我给你的那封信还没寄出吧?我想起来了,里面写错了,要拿回去修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