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这算不算炒作?(1/2)

阅览室里,周军望著张启民飞跑出去的背影,目光有些忧虑。

按照周军的推测,此刻的张启民內心一定非常痛苦:

自己的作品不被人理解,还被拿出来作为佐证“伤仲永”,这事放谁身上都接受不了。

其实,张启民一点也不痛苦。

读完报导的时候,张启民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但仅仅是一个转念,他已经在另一个层面思考这件事。

1988年,还有没“炒作”一说,但《新明晚报》的做法,本质上是为自己做了一次炒作。

前一世,不少所谓的“名作家”在写出代表作之后,平庸之作叠出,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太怕被读者忘记了!

因为他们,太怕被文坛遗忘了!

这是张启民得出的结论。

如此看来,《新明晚报》针对自己的颇有爭议的报导,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现在,他取回会原本已经给《城》的“作者简介”,他要重新写一份新的简介!

“张启民,男,汉族,钱江省瀧泉县人,1969年生。”

隨后,张启民笔锋一转:

“个人创作理念:

“习惯於黑暗的眼睛,一束微光,便是光明。文学不是遗產,而是亟待重建的废墟;文学不是諂媚,不是互赏……文学的脊樑从来不是谦卑与合群。

“平庸是平庸者的通行证,非凡不应该是非凡者的墓志铭……只有打破笼子的灵魂,才是自由的灵魂。

“无论什么坛,最后都是祭坛;无论什么圈,最后都是圈。”

张启民想像著自己这篇简介,如果《城》能不刪改发表,那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桀驁不驯的青年作家形象。

就要这个效果!

足以让那些质疑者闭嘴。

所谓“错误百出”、“文笔阴沉”,作者本来就是个不羈的文坛新人,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这样一来的话,也適合《城》“青年新锐”栏目的风格。

这是一份简介,更是一份宣言,一枚扔向陈旧池塘的炸弹!

写完简歷,张启民重新装入了信封。

寄信的路上,张启民不由得想:自己这样做,算不算得上炒作?

“张启民!”

张启民寄完信,才往回走到门厅,就听到王淑兰的声音。

“王馆长,您找我?”

张启民走上前去,问道。

原来王淑兰在张启民从门卫寄信回来,就已经从窗户里看见他了。

王淑兰说:“启民,刚才宣传陈副部长来电,要你这个星期五和她一起去市里开会!”

“开……会?”

张启民一脸纳闷:开什么会?还需要我和陈副部长一起去?

王淑兰看著张启民的神色,说明道:

“本来陈副部长要你接电话的,但刚才你不在,你还是回个电话过去吧。”

张启民说:“好的。”

王淑兰微笑著,帮张启民拨通了县委宣传部的电话,然后把听筒递到张启民手中。

张启民接过听筒,放到耳边,隨著两声“嘟——嘟——”声过后,陈果的声音响了起来:

“喂,你好!”

“你好,我是张启民,我找陈部长。”

张启民其实听出了是陈果的声音,他特意把“副”字省略掉了,果然陈果在电话线的另一端心情大好:

“张启民,你好,我是陈果!”

“陈部长,我们王馆长说你有事找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