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好事多磨(1/2)
门市部的售货员闻言,愣了一愣。
以往来买自行车的人,也就直接把外面的车子骑走了,这个小伙子看来不简单!
要求这么高,却也挑不出毛病。
等里面的新车搬出来后,在门市部几个售货员的注视下,张启民拿过一旁的扳手,熟练地把坐垫下的螺丝旋鬆,按照自己的身高,作了调整。
然后,他把车推出门,一只脚踩在踏板上,另一只脚往地面一点,就熟练地翻身上了车。
骑车的感觉真好啊!
钢圈在阳光下反射出炫目的反光,隨著转动,前后轮上的钢丝髮出一阵“沙沙沙”的声音,在张启民听来是那么的悦耳。
张启民没有去宿舍,也没有去馆里,而是直接去了交通局。
他给他的永久办了一张永久身份证:
车架上刻了字,还领到了一本小小的天蓝色的自行车证。
有了这一套手续,自行车就合法了!
当然,后来隨著经济的发展,自行车越来越多,不去办证就上路的人也大有人在,成了常態。
有了这自行车,以后上班、去图书馆,甚至回老家都能骑,省去了很多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这自行车有个好处,那就是逛街!
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骑著自行车,穿梭在城里的大街小巷,两边的人和景如同剪辑一般进入眼帘。
想快就快,想慢就慢,真的太棒了。
而以后回南山村,再不需要去乘公交车了,公交车虽快,却是要候著时间点,而且是开到离南山村更远的安仁集镇上。
如果骑自行车,是不需要去更远的安仁的。
瀧泉县城到南山村,也就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来回四十多公里,这对於张启民来说轻鬆拿捏。
1987的瀧泉,买辆自行车,相当於前一世买了一辆宝马。
前一世,流行一个说法:寧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此刻,张启民就坐在自行车上笑。
自张启民买了自行车后,《白鹿原》的写作也变得顺畅起来。
宿舍的桌上,书稿不知不觉间已有一厘米多厚了。
转眼,就到了八月三十日。
胡永军和张启民约好,一起去“新视界”印刷厂取印好的《瀧泉文艺》。
胡永军本打算两人两辆自行车,分批、多趟,把杂誌都驮到文化馆去,再给各单位分发。
张启民提出建议:
“现在很多单位都在新视界印刷厂有业务,可以委託印刷厂直接把要送的杂誌给各单位带走,这样多省力!少去了很多麻烦。”
胡永军听后,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好!
就草擬了一份名单,给了印刷厂门店的老板娘。原来那天接待张启民的就是“新视界”印刷厂的老板娘。
事实表明,这个办法真的奏效,百分之八十要送出去的杂誌都通过“新视界”印刷厂送出去了。
两人只需骑车一趟,就把还需分发的和留存馆里的、共三百本杂誌带回了文化馆。
在“新视界”印刷厂取杂誌的时候,张启民又看到了之前帮他打小说稿的小张。
小张一头齐耳的短髮,和之前的陌生相比,现在小张也算是张启民的熟人了。
张启民朝小张笑了一笑。
他听他们的聊天,已经知道小张全名张虹。
小张还了一个笑,眼神已经和之前完全不同了。
张启民注意到张虹手里拿的,正是一本翻开后对摺起来的《瀧泉文艺》,看来,她正好在读自己的小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