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牛刀小试(2/2)

“启民,你在外面跑,自己小心点。”

“没事儿,我都已经十八了。”

三人都抽著烟,祖孙三代都心情大好。

高考落榜的阴霾终於散去了!

今晚,家里杀了只大母鸡。

难得改善伙食,家里的鸡都是散养的,白天都在山上觅食,到了晚上才回窝。

晚饭后,张启民回到自己的小屋。

乡下人睡得早,才8点不到,家人就都进入了梦乡。

静下来后,张启民脑子里回想到白天胡永军说的“约稿”二字。

“约稿”可不是隨便约的,得是名家才能配得上这两个字。

就冲“约稿”两字,再怎么也得写出一篇像样的小说来。

他决定今晚就开始动笔,开始创作重生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

房梁下,一个十五瓦的电灯泡散发著黄色的光。

灯光下,张启民铺开学校用剩的作文纸,400字一页的稿纸,墨绿色的格子。

前一世,因为喜欢读小说的缘故,张启民对八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印象很深。

以当下的1987年7月为时间节点,之前火了一阵的“寻根派文学”正在走向式微,新的小说流派正在崛起,其中,最突出的是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

后来大名鼎鼎的陌言、於华、苏瞳、马源等人已经在杂誌上开始发表自己的早期成名作,是为“先锋文学”。

而迟莉、柳恆、柳震云为代表的作家则代表了“新写实小说”,也开始崭露头角。

但后来的发展,似乎“先锋文学”比“新写实小说”的风头更健!

既然略胜一筹,那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就应该是先锋小说!

前世的经验告诉他,站对队伍是多么重要!

想到此,他立刻拿起了笔,先写下了小说的题目:

“河边的错误”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於华的这部小说《河边的错误》是发表在1988年第1期的《钟山》杂誌上的,现在距离1988年1月还有六个月的时间。

按照编辑部发稿的流程,最迟应该会在1987年12月初审稿通过,这么照此推测,於华投稿的时间不会迟於1987年11月。

而现在才7月底,不会有任何问题!

必须立刻抢抓机遇!就是早一秒钟写出来,也是好的,我才是原创!

主意已定,张启民便开始写了起来:

一个江南小镇上,河边接二连三发生杀人惨案,被害者一是孤寡老人么四婆婆,二是一个男人,三是发现么四婆婆人头的那个男孩。

工程师许亮第一次无意、第二次为避嫌疑到河边散步,偏偏两次都是他首先看到被害者人头,於是,他成了两起谋杀案的重要嫌疑人。精神崩溃的许亮在迷幻中又看到河边一个被害者人头,偏偏现实鬼使神差地证实了他的幻觉,他脆弱的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宿命般的戏弄,糊里糊涂地自杀了。

自以为是的办案人员、顛三倒四的证人,松松垮垮的案件指向了一个早已明確的事实:河边的杀人者原来是疯子,他的杀人毫无动机。

刑警队长马哲恼怒至极,亲手枪杀了疯子。法不治疯子,要使马哲不负法律责任以至逃避惩罚,唯一的办法就是证明马哲也是精神病患者。

马哲极不情愿充当精神病患者,不理睬公安局局长和自己的妻子的良苦用心,当他有意戏弄医生时,却天衣无缝地与这场闹剧的导演达成了共谋……

漂亮的结尾反转!

堪比美国的那个著名作家欧?亨利。

后半夜三四点钟,张启民为《河边的错误》画上了最后一个句號。

粗粗地数了数,竟用去了两刀多稿子,遂给每页都標上了页码。

总共,70多页。

瞅瞅桌上,大半包“雄狮”竟一根也没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