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双向奔赴的渡河之战(1/2)
接下来的数日。
孟津古渡黄河奔流,浩荡捲起千堆雪沫,咆哮东逝,留下两岸一片焦灼。
北岸联军大营,矛戈如林,锐气冲霄。
而令人惊异的是,对岸西凉军的营寨,竟也如赌气般,旌旗招摇,迎风狂舞。
其中挑衅之意不言而喻。
刀锋隔水相望,无言对峙。
一纸来自洛阳的讯息,便是在这等剑拔弩张之际,让袁绍更加怒不可遏。
战报言,董卓竟也於洛阳南郊,设九重高坛,备三牲六畜,焚香祭天,告祷上苍,言称,奉天命、伐不臣,诛除关东逆贼!
“替天伐贼?!”
营长之中,袁绍猛地將手中的军报狠狠摔在案几之上。
发出“砰”的一声巨响。
台下眾人,也是脸色铁青,眼中无不是熊熊怒火燃烧。
“董卓老贼!祸乱朝纲,废黜天子,倒行逆施,罪恶滔天,罄竹难书!如今……竟敢妄称『替天伐贼』?!將我等忠义之师污为『贼寇』?此等厚顏无耻顛倒黑白之举,人神共愤!不诛此獠,天理难容!”
袁绍声音嘶哑,带著难以抑制的颤抖,好似每个字都是从齿缝中生生挤出。
营帐內,王匡、公孙瓚等诸候,以及高览,许攸等將领谋士肃立,人人脸上皆露愤慨之色。
董卓此举,无异於在向联军將士挑衅。
“公节!”袁绍猛地转身,目光如电,看向王匡,“渡河器具,还需几日?”
王匡上前一步,抱拳沉声:“回盟主!黄河天险,非比寻常,所需舟船、浮桥、木筏,数量庞大,各部工匠民夫,已竭尽全力,昼夜赶工,不敢有丝毫懈怠,周遭民眾船只也已尽数徵用,然依目前进度,至多……还需七日!”
“七日?”
袁绍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耐,“太久了!董贼如此猖狂挑衅,骑在我等头上作威作福,我军岂能坐视?!传令!所有工匠民夫,抓紧赶工,所需物料,尽数调拨,不惜一切代价,至多五日!务必凑齐渡河所需!五日之后,本盟主亲率大军,强渡黄河!踏平对岸贼营!打出我联军威风!为天子树威!让董贼瞧瞧,谁才是真正的替天行道!”
“诺!”王匡肃然领命。
人爭一口气,不论將军还是士卒,从大到小,皆是如此。
眼下董卓的挑衅之举,反倒激发了全军上下的斗志,將领们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杀过河去,將董卓碎尸万段。
尤其是眾將士知道天子亲临前线,与他们同甘共苦,更是热血沸腾。
而相较於袁绍和军中眾將的热血上头,刘辩这边,则就要冷静许多了。
天子营帐。
他端坐案前,听著营外震天的吶喊操练之声,脸上无悲无喜。
与袁绍和眾將的怒火中烧相比,董卓那“替天伐贼”的荒谬口號,在他心中激不起半分波澜,至多是换来一丝冰冷的讥誚。
说实话,董卓学著自己这边祭天焚香,打出替天伐贼的口號,倒是让刘辩心中有些意外。
不过想了想,倒也释然。
无非是,李儒的把戏罢了。
但眼下,袁绍的愤怒,刘辩却看得出来,应是正中了董卓的下怀。
虽说董卓知道联军虽不至於在盛怒之下,仓促渡河,强攻坚垒,但此举,定是会让全军上下抓紧赶工,將重心放在为渡河做足准备之上。
而董卓要的,怕是就是这个结果。
因为董卓真正的致命毒牙,估摸早已悄然对准了联军最脆弱的侧翼——小平津对岸。
早在抵达孟津之初,趁著袁绍忙於军务、无暇他顾的短暂间隙,刘辩便已经悄然展开了行动。
他先是通过高览手下心腹,將写著自己安排的密信,秘密送到了本就在此驻防的刘备手中。
信中內容不长,但安排妥当:“董卓狡诈,恐效围魏救赵之策,绕道小平津,侧击我军腹背,数日之內,必有异动,玄德务必严加防范,枕戈待旦。”
刘备接到密信,心中凛然。
他深知天子眼光之毒辣,绝非无的放矢。
於是立刻召集关羽、张飞,神色凝重地传达了天子之意。
关羽丹凤眼微眯,抚髯沉吟。
张飞环眼圆睁,拍案而起:“他奶奶的!董卓老贼敢来?俺老张定叫他有来无回!”
刘备沉声道:“二弟三弟!天子示警,非同小可!即刻起,加强警戒!多派斥候,日夜监视对岸!沿河布设暗哨!若有风吹草动,立刻来报!”
然而,刘备心中也清楚,自己麾下兵马不过数千,且多为步卒。
若董卓真派精锐主力,尤其是西凉军突袭小平津,仅凭他这点兵力,无异於螳臂当车。
他忧心忡忡,却也无计可施。
刘辩自然也深知刘备的困境。
调遣刘备,是第一步棋,但远非万全。
刘备眼下的確忠义无双,其心可嘉,其志可期。
然则,以他帐下区区三千步卒,纵有关张之神勇,直面数倍於他的西凉精锐,能支撑多久?
但他能用之人,也屈指可数。
高览、赵云,是刘辩除了刘备之外仅有的可以绝对信任並暗中调动的力量。
但调动军队,尤其是调动公孙瓚麾下的赵云,需要极其恰当的理由和时机,绝不能引起袁绍或公孙瓚的猜疑。
於是,在送出密信给刘备的第一日,刘辩便召见了高览。
营帐之內,在確定帐外左右无外人之后,刘辩看著这位心腹爱將:“元伯,念及董贼阴鷙,向来不择手段,孟津看似正面鏖战在即,然其敌军营中有李儒这等谋士,用兵毒辣。恐其声东击西,趁我军全力正面御敌之机,自大营西北方向之平阔地带突入,直插我军腹心!若然如此,后果不堪设想,你即刻以演练骑兵为名,请示袁绍,率禁军精锐,將禁军向西北方向移动,择一靠近小平津、便於机动之地驻扎,切记,不可张扬,更不可让袁绍察觉朕之意图,只言例行操练,眼下西北一侧身处腹地,尚且安全,袁绍应当不会拒绝。”
高览闻言,心中瞭然:“诺!末將明白!定当隱秘行事,不露痕跡!”
第二日,刘辩又差人送信刘备,刘备按照刘辩的交代,又请示公孙瓚,请求额外派一支队伍协防,以便能够让士卒有充足时间休息,而赵云则是主动请缨。
公孙瓚思量过后,觉得刘备帐下士卒確实在前线驻扎已久,万分辛苦,况且都是自己帐下部卒,体恤一些倒也无妨,於是欣然应允。
而在被派出公孙瓚大营之后,赵云第一时间悄悄面见了天子。
君臣二人许久未见,赵云一身白甲,动作依旧矫健从容:“末將赵云,拜见陛下。”
刘辩示意免礼,语气颇善:“子龙,前线对峙,箭在弦上,朕观附近地形,见大营西北方地势开阔,虽非战场正面,然……若董贼暗遣一支奇兵,轻装简从渡河突入,袭扰我军侧后粮秣,乱我中军大营,其患不亚於当面之敌。”
赵云何等机敏,他瞬间便领会了天子的深意。
西北方向?
那正是小平津对岸所在。
刘辩看著赵云沉稳的眸子,声音不掩饰期许与决断:“子龙智勇兼备,深明兵要,朕思虑再三,才差你暂离中公孙瓚军序列,协助玄德布防河岸,届时,若西凉军渡河袭来……则需按朕吩咐,当机立断,竭力阻敌其锋,拼死为大军回援……爭得须臾,此责至重,子龙……能担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