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天子之名(2/2)

若真是因此导致討董失败,错失天佑良机,那就太过得不偿失了。

思虑再三,袁绍竟直接下令,召集军中工匠与民夫,打算在怀县城外择一风水宝地,大兴土木,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祭天台,意图以隆重礼仪,让天子告慰先祖,祈求庇佑。

此令一出,袁绍帐下的一眾谋士坐不住了。

眼下大战在即,粮草军械消耗巨大,民夫劳力本就紧张,若再耗费巨资,抽调大量人力去建造一座华而不实的祭台,不仅劳民伤財,更可能延误军机,动摇根本。

眾人连忙苦劝。

许攸更是直言不讳:“主公!祭天告祖,心诚则灵!眼下军情如火,实不宜大兴土木!只需择一高阜之地,设一临时祭坛,规制虽简,但心意周全,足矣!若强建高台,恐反招物议,有损主公清誉!”

袁绍虽被“天命”之说搅得心神不寧,但终究不是无脑莽夫。

在眾谋士的极力劝阻下,他权衡利弊,最终採纳了许攸的建议,將原本宏大的祭天工程,改为在城外一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坡地上,搭建一座规制相对简易、但祭器礼器一应俱全的临时高台。

即便如此,按照袁绍“规制不能或缺”的要求,搭建祭台、准备祭品、安排仪仗等事务,也需耗费数日功夫。

在袁绍看来,此举虽稍显麻烦,但意义重大!

一来,可以彰显他袁本初对汉室先祖的恭敬,对天子的敬畏。

二来,可以藉此机会,在天下人面前,尤其是联军將士面前,强化天子刘辩“受命於天”的正统形象,为即將到来的大战营造『名正言顺』、『天佑王师』的舆论氛围,这天时之利,必须牢牢抓住。

不仅如此,袁绍考虑到刘辩在位时间较短,以防万一,还特地差遣精通礼法之士来教导嘱咐祭天礼仪。

对此,刘辩自然不会拒绝。

他原本还担心,自己虽然前世对此知晓一二,但毕竟时代不同,礼法细节难免有出入,若在眾目睽睽之下出了紕漏,反倒弄巧成拙。

没想到,袁绍竟如此贴心,连“礼仪老师”都给安排好了,这简直是瞌睡送枕头。

於是,在接下来的数日里,刘辩便“安分守己”地待在自己的行在之中,隨著袁绍派来的那位博学严谨的老先生,认真学习,反覆演练那繁琐又庄重的祭天礼仪。

不过刘辩態度恭谨,学得一丝不苟,倒是让这位老先生对刘辩这位天子颇为满意。

而借著这个空閒时机,刘辩私底下,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著另一项更为重要的准备。

这是刘辩为即將到来的祭天之典,做的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部署。

因为,这祭天大典,正是他整个计划的最后一步。

届时,只待计划完成,他刘辩將彻底打消所有人心中最后一丝疑虑。

从此,彻底坐稳这“天子”之名,再无半分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