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拓跋燾之死(2/2)
宗爱得知后,將南安王拓跋余接入宫中,然后假传皇后之命,召兰延等人前去议事,又在宫中將兰延等人一起杀死,连带著將宫中的秦王拓跋翰也一起杀了。
隨后,宗爱拥立南安王拓跋余,继位称帝。
宗爱获封大司马、大將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冯翊王。
这事记载得有鼻子有眼,但是细细想来,却透著诡异。
拓跋晃死因不明,拓跋燾被杀,竟然无人追究凶手,这些谜团,至今无人知晓。
远在建康的徐湛之,一时间自然也弄不清楚。
“可惜啊。”刘义隆问不到拓跋燾的死因,觉得有些可惜,沉吟片刻后,说道:“不管怎么样,他已经死了,这是上天把北伐之机送给朕啊!”
徐湛之道:“正是,陛下可下詔北伐。”
刘义隆道:“上次北伐,许多將领都认为不可,这次再问问他们,看他们还有何话要说。”
刘义隆很有信心,传旨各地刺史郡守,议北伐之事。
刘义隆的旨意很快传到各地,刘诞也回到彭城,召集文武议事。
彭城,府衙。
刘诞道:“父皇有意北伐,诸位以为如何?”
垣护之听说刘诞去鲁城后,四处侦查,便以为刘诞早就有心打一仗,因此没有率先表达自己的意见。
蔡兴宗则道:“大王都督青、冀、兗、徐、豫五州诸军事,若是北伐,大王便是东路军主帅,若是大王不同意北伐,主上恐怕会派他人替大王之位。”
蔡兴宗的意思很清楚,他了解刘义隆,不管別人怎么建议,这仗都是要打的,如果刘诞觉得能打,就同意,如果刘诞觉得不行,就请辞。
刘诞点头,问垣护之道:“彦宗,你以为呢?”
垣护之被点名,起身道:“先前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特別是前年北伐,更使我军精锐丧失,现在淮、泗各州,满目苍夷,赤地千里,至今未復,这些都是大王亲眼所见,现在不该轻举妄动。”
“可是拓跋燾死了。”刘诞追问,“先前武帝不也是趁姚兴之死,而发兵灭秦吗?”
垣护之道:“二者不同,姚兴死,诸子相爭,所以武帝能伐之,现在佛狸虽死,索虏却未大乱,不可相比。”
“有理。”刘诞对垣护之的回答非常满意,转道:“既然如此,我便上书,陈述其中利弊,但若父皇一心北伐,还请诸位竭力相助。”
“是。”眾人领命。
刘诞也知道现在不是北伐的时机,只是他不得不听,所以要先倾听眾人的意见,再表明自己的態度。
只有这样,才能团结眾文武。
眾人散去,刘诞便上书给刘义隆,说明其中难处,然后最后写道:
“索虏穷凶极恶,古今罕见,佛狸罪行累累,不用加之刀斧,已被天诛,儿知父皇迫切想要救万民於水火,荡涤世间污浊,然现在並非良机,不如厉兵秣马,以待天时。但若父皇心意已决,儿愿披甲上阵,马革裹尸,以了父皇宏愿。”
对刘义隆,刘诞不能无脑同意北伐,不然到时候打不出成果,他要被罚,但是也不能完全反对,不然逆了刘义隆的心思,会让刘义隆对他失去信心。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陈述不能伐的原因,最后再表明心志。
而且有徐嫻和徐湛之,他去鲁城,以及亲自去侦查济水前线的消息,肯定已经传到刘义隆的耳朵里。
这是刘义隆的其他儿子和弟弟们不敢做的,刘义隆必定不会认为刘诞陈述不能北伐的原因,是因为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