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隨堂小测(4k)(1/2)

林檎的意识从《华夏》的世界中抽离,眼前是熟悉的宿舍,以及刚熄灯后群魔乱舞的景象:

对面是老大王皓,作为刚上大学就谈上恋爱的成功人士,如今正把自己团成一个不可名状的球体。

手机倒映的光芒透过纹有皮卡丘的床单,传达著爱情的电波,偶尔夹杂著悚然的笑声从中嗡鸣。

脚正对著的床铺是老三李弗临,人称水牛,不是因为吃苦耐劳的性格,而是他的鼾声。

鏗鏘有力,顿挫而富有动感,仿佛是楚地人士的歌谣,带著九头鸟般浓郁的生命力。

斜侧方的则是老二刘明轩,作为这个404宿舍顶级的掠食者,他拥有的是隨时隨地入睡的能力。

戴上眼罩,塞上耳塞,外边敲锣打鼓,天崩地裂都无法影响他婴儿般的睡眠。

在这些高手面前,只是熄灯后偷偷玩游戏机的林檎仿佛一个稚嫩的新兵蛋子。

此刻在水牛的轰鸣声下,林檎隨手把游戏机塞到枕头底下,闭上了眼睛。

脑海中迴荡的,是秦末的烽火与百姓朴素而艰苦的生活。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还有刘邦在灯火下的那句“我刘季,要亲自去一趟薛地!”的豪言壮语。

这些与老三那富有节奏的鼾声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最终化作一片混沌,勾人陷入黑暗之中。

一夜无梦。

第二天,林檎依旧是踩著上课铃声,踏入了那间熟悉的阶梯教室。

不过和上一次早八的中国古代史不同,此刻的林檎充满了兴趣。

因为在这获得的知识,都將化为千年前改变歷史的助力,为自己的祖先铸就荣光。

所以林檎甚至倒反天罡的选择了前排的座位,以期能够更多的和那位知识渊博的钱教授有所交流。

然而,今天的钱教授却一反常態,並没有在点完名后立刻开始他的长篇大论。

相反,他推了推鼻樑上的老镜,脸上带著某种促狭的笑容,清清嗓子说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讲新內容之前,先来个隨堂小测验,大家放轻鬆,就当是检验一下近期的学习成果。”

“啊!”

话音未落,教室里便响起一片压抑的,此起彼伏的哀嚎声。

见状,钱教授亮出了底牌:

“放心,不及格的不计入期末成绩,优秀的有额外加分。”

“哦!”

学生们立刻充满了斗志,毕竟答错了没惩罚,答对了有奖励,正是大学学子最爱的项目。

而林檎则心中“咯噔”一下,一股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他突然发现,自己对教科书上那些用宋体字印刷,名为“標准歷史”的记忆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变得模糊。

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段段鲜活到仿佛还带著温度的亲身经歷。

试卷很快发下,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还有空调內机不知疲倦的轰鸣,仿佛在为学生们加油。

前几道题是常规的选择题。

【1.《韩非子·五蠹》中提出的“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核心思想,主要衝击了战国末期哪一学派的主张?】(5分)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纵横家

这道题他几乎可以秒答。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国策,正是对儒家尊先王,重礼教思想的彻底顛覆,也是教科书里反覆强调的重点。

林檎毫不犹豫地在在题目旁的括號里填上了a。

【2.“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此句出自於哪部著作?】(5分)

a.《吴子》 b.《孙臏兵法》 c.《孙子兵法》 d.《尉繚子》

林檎的笔尖微微一顿。

这句话他也再熟悉不过了,在《华夏》中给刘邦献计时,他几乎就是照著这个思路来的。

示敌以弱,攻心离间......这些计策的內核都源於此。

来自於孙子兵法的【计篇】。

林檎运笔如飞,选择了c的选项。

做完选择题后,林檎稍稍鬆了口气,感觉钱教授或许真的只是在例行抽查,並无他意。

不过当林檎看到最后一道简答题目时,上面的文字却使得它的呼吸猛然停滯了些许。

其上白纸黑字的写著:

【简答题:请结合史料,论述雍齿叛丰后,汉高祖刘邦集团所面临的军事与政治困境,並简述其向外部势力(项梁)求援的经过与歷史意义。】(40分)

林檎的大脑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歷史”瞬间开始了激烈的对决。

记忆a,是教科书上记载的歷史:

刘邦在雍齿反叛后数次强攻丰邑惨败,损兵折將,几乎陷入绝境。

在走投无路之下,他不得不放下豪帅的身段,先去投奔景驹,借兵后再次討伐丰邑失败。

再然后才是亲自去薛地向实力远超自己的项梁求援来借兵復仇。

这一事件,標誌著刘邦正式融入了反秦的大联盟,但也深刻暴露了他和沛县集团早期的弱小与依附性。

与之相对的记忆b,则是他亲身【经歷】的歷史:

在祖宗林檎的三策之下,刘邦集团以极小的代价智取丰邑,大获全胜,军心民心空前高涨。

而楚地霸主项梁听闻其声威,主动遣使者桓楚前来会盟,双方地位不说是近乎对等,起码也不是依附的丧家之犬。

刘邦更是意气风发,决定亲自前往薛城,去和天下英雄“掰一掰手腕”。

这两段记忆此刻在脑海內激烈交战,控制著他的笔尖在不住的颤抖。

他该写哪一个?

林檎握著笔,攥紧的笔桿处渗出微微的汗珠。

写下他亲歷的“真实”,就等於在学术考试中宣称教科书错了,先不提飞走的加分,更像一个胡说八道的笨蛋。

可若是写下教科书上的標准答案,难道不是在否决自己所做的改变与努力?

最终,现实的理智压倒了挣扎的情感。

他深吸一口气,笔尖在雪白的试卷上落下。

他开始书写那个正確的,能够得分的歷史:刘邦是如何狼狈,如何落魄,如何去求得项梁援兵成为其客將的经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