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小作坊的诞生(2/2)
“王主任,第一点,我这段时间在街道维修组帮忙,同时通过收集街坊邻居的需求信息,发现很多生活上的小问题,比如修个锅补个盆,或者临时需要点紧俏的小东西,找国营渠道要么不方便,要么排长队。”
“我们试著帮大家牵线搭桥,或者利用点小手艺解决,確实感觉方便了不少群眾。像李秀兰同志记录的这个本子,”他示意李秀兰把本子放到桌上,“上面密密麻麻都是街坊们实际的需求。”
王国栋拿起那本沉甸甸的笔记本,隨手翻了几页。上面用娟秀的字体记录著各种信息:“张婶家铁锅漏了,想补”、“刘大爷需要半斤桐油刷家具”……琐碎,却真实地反映了居民日常的痛点。
他点了点头。
陈默继续道:“第二点,王卫国同志和李秀兰同志,在帮大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少也获得了一点微薄的收入,比如帮人跑腿联繫个东西,或者修个小物件收点材料费。虽然不多,但对他们个人和家庭,是个贴补。特別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分担了街道一点点安置待业青年的压力。”他特意看向李秀兰和王卫国。
李秀兰適时地开口,“王主任,我返城大半年了,一直没找到正式工作,家里负担重。跟著陈同志他们做点事,能挣点生活费,心里踏实多了。”
王卫国也点点头,声音洪亮:“报告主任,我母亲看病吃药开销大,厂里临时工的工资不够,能有点额外收入,帮了大忙!”
王国栋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著。
就业压力,这是他心头最大的一块石头。看著眼前这两个年轻人,一个知青,一个退伍兵,都是需要安置的重点对象。他们能自己找到点门路,减轻街道负担,这无疑是好事。
“第三点,”陈默捕捉到王国栋眼神的变化,立刻拋出核心,“我们深刻理解政策,知道个体经营需要管理。我们不想偷偷摸摸,更不想给街道添麻烦。所以,我们恳请街道办,能不能允许我们几个人,在街道的指导下,成立一个生產自救小组?我们愿意接受街道的管理,按照要求去做事,爭取为街道分忧,为群眾服务,也给自己找条合法的出路!”
“生產自救小组?”王国栋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眉头微蹙。
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空间。它不同於纯粹的个体户,带有一定的集体互助色彩,更容易被接受。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剩下王国栋手指敲击桌面的篤篤声。陈默三人等待著王国栋的答覆。
半晌,王国栋放下搪瓷缸,脸上露出一丝讚许:
“嗯。你们这个想法……有积极性!自谋生路,解决困难,还能服务群眾,这符合中央『广开就业门路』的精神。”
隨后他顿了顿,语气带著一丝严肃:“不过,这个生產自救小组,具体打算做什么?怎么运作?必须合法合规,不能触碰红线!更要注意影响!”
陈默立刻表態:“主任您放心!我们一定严格遵守政策法规,做什么、怎么做,都提前向您匯报,接受监督!我们初步的想法,还是从解决群眾实际的小需求入手,利用我们现有的信息和一点点手艺……”
“嗯,”王国栋摆摆手,打断了他,“具体项目,你们回去好好琢磨个方案,写个书面的东西给我。记住,规模要小,范围要明確,安全第一!等方案批了,街道会给你们一个『指导性意见』。
“谢谢王主任!”三人异口同声。
拿到王国栋的口头许可,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