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头绳里的商机(1/2)

陈默三人回到仓库,立刻投入到“生產自救小组”具体项目的谋划中。

“具体做什么呢?”王卫国挠挠头,“继续倒腾东西?还是像以前那样修修补补?”虽然有了方向,但具体落地还是难题。

“光靠倒腾信息和修修补补,规模太小,也容易撞上市管会。”陈默沉吟著,“我们需要一个能生產点什么的项目,哪怕很小,但能持续,有积累。”

就在这时,李秀兰抱著她那本厚厚的信息需求本走了过来,指著其中几页说:“陈同志,王大哥,你们看,最近记录里,有好几个年轻女同志问的问题挺集中的。”

陈默和王卫国凑过去看。李秀兰用蓝色墨水清晰地写著:

“纺织厂女工小娟问:哪里能买到不是黑色的发绳?想要红色的。”

“副食店售货员小丽问:供销社的头样式太老气了,有没有新鲜点的?”

“街口裁缝铺张姨的女儿:想要那种带小珠子的发卡,同学从省城带回来过,特別好看……”

类似的询问,零零散散有十几条,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年轻女性对更美观、更新潮的髮饰的需求!

这在当时千篇一律的黑色橡皮筋和简单的布头里,显得格外突出。

“发绳?头?”王卫国有些不解,“这玩意儿能有多大搞头?供销社不是有卖的吗?”

“王大哥,这你就不知道了。”李秀兰脸上露出一丝属於年轻女孩的敏锐,“供销社那些,要么是黑色的橡皮筋,要么就是大红大绿、样子很土气的布。稍微讲究点的姑娘,根本看不上。省城、大城市里,现在流行一些新样式,但咱们临江县根本买不到。”

她说著,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辫子上繫著的普通黑色橡皮筋。

陈默的脑海中仿佛被一道闪电劈中!

他看向李秀兰,眼神发亮:“秀兰,我记得……你针线活很好?上次王大哥衣服破了,你缝得几乎看不出痕跡?”

李秀兰被问得一愣,点点头:“嗯,下乡插队时跟老乡学的,缝缝补补还行。”

“这就对了!”陈默猛地一拍大腿,“有需求,我们有秀兰的手巧,投资小,易上手!王主任要求规模小、安全,这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项目!”

王卫国还没完全反应过来:“小陈,你是说……咱们自己……做头绳头卖?”

“对!就做这个!”陈默分析道。

“你们看:原料简单,就是布头、线、小珠子之类,成本低;秀兰的手巧,做这些小东西正合適;生產就在咱们这个仓库,地方有了;最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生產自救的性质——解决群眾对美好生活的小需求,给我们自己创造点收入!而且,这属於手工艺品生產,政策上风险小得多,完全可以掛靠在街道的名义下!”

李秀兰的眼睛也亮了起来,她想像著自己能做出那些漂亮的髮饰,让临江县的姑娘们也能打扮得漂漂亮亮,心里涌起一股热流:“陈同志,我觉得行!那些样式,我大概能琢磨出来怎么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