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各家投注(1/2)

晋阳郭氏在太原城中的一处別院內。

檀香幽然,混著新沸茶汤的清冽气息,在精雅的厅堂间裊裊升腾。

唐俭端坐客席,面上是无可挑剔的恭敬笑意,將那份印有李世民名讳的泥金名帖,稳稳推过光润的檀木案几。

上首的郭氏族老银须微动,慢条斯理地啜了一口杯中茶汤,喉间发出一声满足的轻嘆,方才撩起眼皮,目光看向案几之上的名帖:

“李二郎心系黎庶,欲解民於倒悬,此心此志,堪为楷模。我郭氏,自当略尽绵薄。”

他声音不高,带著世家大族特有的从容与疏离:

“愿助粟米三千斛,另赠细麻布帛五百匹,聊表寸心。”

这数目,对扎根本地不知多少年的郭氏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

唐俭心中雪亮,面上感激之色更浓,拱手道:“郭老太公高义,唐俭代二郎及城外百姓,在此深谢大恩!”

族老微微頷首,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此时侍立其旁的一位少年郎君上前半步。

此人约莫十六七岁,身姿挺拔,面容清朗,眼神沉稳中透著机敏,拱手行礼间气度从容。

郭族老语气平淡,带著长者对后辈的期许:

“此乃族中后进郭文,行事还算稳重。闻二郎賑灾辛劳,欲效犬马之劳,在营中奔走歷练一番。还望唐参军代为引荐,不拘职位,但凭二郎差遣。”

唐俭心中瞭然,粮食、布帛是敲门砖,更是结个善缘。

眼前这位举止得体的郭文,才是郭家真正投下的“石子”。

一个成本不高的观察哨,郭家需要近更进一步地掂量李世民的分量,看他是否值得家族后续的、更实质性的投入。

他笑容不变,拱手应得爽快:“郭郎君气度不凡,正是二郎急需的干才!俭定当引荐,相信必能得其重用。”

“哈哈!”郭族老朗笑一声。

“既是交託於二郎麾下,是执戟还是秉笔,自有二郎定夺。老夫便不再置喙了。”

-----------------

经唐俭连日奔走,太原王氏、西河张氏、晋中赵氏、魏氏、祁县温氏等豪强也纷纷响应。

姿態或有高低,但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襄助”而非“施捨”。

更意外的是,晋阳宫监兼副留守裴寂,竟以私人名义,从行宫储备中调拨了部分不易引人注目的药材与旧布,悄然送至营中。

紧隨其后,各家也如郭氏一般,將族中精心挑选的庶子或旁支、才俊,以“襄助賑务”之名,不声不响地送到了李世民麾下。

他们或精於算学,或通晓文书,或熟稔庶务。

一到营地,便在各处关键位置上默默协助:王家的子弟在唐俭手下核对帐目,分毫不差;

张家的青年协助刘弘基维持粥棚秩序,条理分明;

赵家、魏家的几人则跟著长孙无忌清点物资,登记造册,一丝不苟。

他们的效率之高、態度之勤勉,让营中原先忙碌的吏员都望洋兴嘆,不愧是世家子弟。

外人看去,只觉这些年轻人是真心实意来帮忙的。

唯有深知世家行事之道的唐俭、长孙无忌等人明白,这些“帮手”的每一份勤勉,背后都是家族无声的考卷。

他们是在用最实际的行动展示家族底蕴与子弟能力,同时也在最贴近核心的位置,冷静地观察著李世民的手段、营地的运转、人心的向背,评估著这位李二公子是否真有吞吐风云的格局与能力。

此刻的低调务实,正是为了未来可能的重磅投资铺平道路。

-----------------

留守府书房。

烛火跳跃不定,映照著李渊手中那份墨跡犹新的粮秣册籍。

他神情若有所思,指尖缓缓划过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和显赫的姓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