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飞船(1/2)

由於不考虑星球內作战,所以飞船採用的是八面体稜锥结构,舰体总长28米,底部最大直径8米,內部有6个功能舱。

这种结构能將飞船的正面投影面积减少40%,降低被敌方武器命中的概率。

搭配分布於八面体顶点的16组微型等离子体喷口,可以实现实现±0.1°的姿態精度。

主体是高强度蜂窝状碳化硅复合材料,既保证了结构强度,同时也大大减轻重量,总质量也才65吨。

採用离子混合引擎,可以在30天內將飞船加速到0.1c,也就是光速的10%。

內部搭载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覆盖著多层复合装甲和5厘米厚的超导电磁线圈阵列。

当舰载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探查到来袭的高速动能武器后,就能够计算並控制防御系统,產生100t的脉衝磁场,偏转弹体。

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一秒。

其火力系统包括,舰艏部2台波长1.5微米,单台持续输出功率200兆瓦的高功率自由电子雷射炮。

可以在一秒內烧,穿一米厚的碳化硅装甲。

船体周身的8台波长10.6微米,50兆瓦功率的光纤雷射阵列。

形成360度无死角防御或攻击圈,用於拦截来袭飞弹、中小型舰艇或清除障碍物。

舰艉还隱藏一门电磁轨道炮。

炮管长6米,口径120毫米。

发射的钨合金穿甲弹,初速高达每秒20千米。

虽然射速较低,每三分钟只能发射一次,但超高的动能赋予其恐怖的硬目標毁伤能力。

用於对付重型装甲目標或固定设施再好不过。

最后再搭配上12组紧凑型二氧化碳雷射近防系统。

配合量子神经网络计算机,整艘飞船就如同刺蝟,被打造的刀枪不入。

当初要是有这样一艘飞船,拿下整个世界几乎是轻而易举。

但理论数据再漂亮,推演再完美,没有实战经验,依旧是一坨废铁。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当真理之火反应堆被运输到飞船製造中心的指定泊位后,等候多时的工业机器人和纳米级机械虫立刻开始协同作业。

精密的机械臂將聚变核心调至飞船动力仓预定位置,而机械虫则是如同流淌的金属犀牛钻进飞船內部的管道和设备间隙。

对內部精密的接口和系统进行焊接校准。

整个过程如同精密的钟表零件,高效安静。

用时不到半个小时,这颗能源心臟便和星火的舰体刚一融合,科尔的意识便迫不及待的进入飞船的控制系统。

庞大的飞船立刻通过重载运输车转移至发射台隨后完成对接。

没有冗长的仪式,一道简洁的指令发出。

“星火启动,升空测试开始!”

由於大气层內气动阻力过大,星火號没有办法直接从地面进行升空,还需要运载火箭辅助。

隨著命令下达,被全新改造过后的发射平台以及运载火箭开始运转。

庞大的火箭,带著飞船迅速爬升至100公里的高度,隨后一级燃料耗尽和船体进行分离。

二级发动机隨机启动,將飞船加速至近地轨道速度,並且高度也来到了400公里。

最后连接环的爆炸螺栓起爆,在科尔的控制下非常通过遍布周身的微型等离子体喷口进行调整,隨后剧变核心激活,开始为推进系统和武器系统功能。

从运输状態正式进入到战斗模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