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过年,导演之路起航!(2/2)

回京便成立“烽火公司”,为《那些年》备案。

若这三人真才实干,便顺势签下,作为长期班底培养,既能协力执行他的构想,未来亦可独当一面。

按“未来记忆”,审核將日益收紧,那些他不屑或不便出手的题材,交给这几个“工具人”再合適不过。

陈锋搁下电话,指尖残留著话筒的微凉。

狭小的空间里,剧本初稿的油墨味、旧家具的木质气息和窗外晨风带来的清新混杂在一起。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稿纸堆上王劲松的推荐信,又移向窗外。

楼下传来碗碟轻碰的声响,是母亲在收拾早餐。

父亲陈国华那本《军事训练手册》还摊在书桌一角,石延枫的剪报像一枚时光书籤,夹在泛黄的纸页间,无声地提醒著过往。

那行“吾儿萤屏初秀留念”的小字,此刻读来带著一丝沉甸甸的复杂意味。

家庭的温情与拍戏的压力,如同蒸笼里散尽又聚拢的白汽,始终縈绕著他。

陈锋默默思索。

剧本初稿有了,工具人定了,公司註册、项目备案、资金调配、团队搭建……千头万绪都等著他。

这难得的十天假期,在火车摇晃的暮色中开始,如今已在阁楼檯灯的光晕和键盘敲击声里飞快流逝。

十天,很快结束。

这天午后,他简单收拾了行李。

背包夹层里,《死亡通知单》的剪报依旧静静躺著,油墨的毛边似乎更明显了些。

他拉上背包拉链。

他想起少室山佛窟的泥泞和血汗,想起《盲井》井下的黑暗,《金粉世家》的浮华,《天龙八部》的宏大……这些经歷,无论是苦是甜,是血是汗,都成了他此刻站在导演起跑线上的基石。

推开阁楼的门下楼,父亲陈国华已经回来了,正坐在旧藤椅上看报纸。

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扫过陈锋肩上的背包。

“这就走?”声音听不出情绪。

“嗯,剧组那边催了。”

陈国华“嗯”了一声,视线又落回报纸上,但捏著报纸边缘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有些发白。空气有些凝滯。

江慧从厨房出来,手里拿著一个保温饭盒:“带著路上吃,刚蒸好的包子,还热乎。”

“谢谢妈。”陈锋接过饭盒,蒸腾的热气瞬间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也模糊了母亲眼中欲言又止的担忧。

他没再多停留,转身推开家门。

门外炽热的阳光扑面而来,与屋內凝滯的空气形成鲜明对比。

他迈步离开,没有回头,但能清晰地感觉到背后两道目光的重量,一道是母亲无声的牵掛,一道是父亲沉默的审视。

绿皮火车再次摇晃著驶离吴城站,窗外的景象飞速倒退。

陈锋靠在椅背上。

他闭上眼,不再是少室山的血泥,而是《那些年》剧本里一幕幕青涩的画面在脑海中闪回。

北电的“工具人”们即將成为他的左膀右臂,烽火公司的旗帜等著他亲手竖起。

火车呼啸,载著他奔向一个全新的战场。

这一次,他不再是镜头前的棋子,而是执棋之人。

前路未知,挑战重重,但陈锋眼底的火焰,比车窗外的残阳更加灼热。

他摩挲著背包,仿佛能透过布料感受到那份承载著过去与未来的剪报。

京都,在暮色中等他。

而他的导演生涯,正隨著铁轨的震动,鏗鏘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