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七月大考(1/2)

2002年7月7日,清晨,陕北,吴城。

夏日的阳光带著灼人的热度,洒在吴城乾净的街道上。

空气中瀰漫著纯粹的高考紧张气息,与陕省南部因洪灾导致的满目疮痍和悲愴截然不同。

考点外,家长们翘首以盼。

江慧站在人群中,脸上交织著紧张与期盼。

她没有穿后世流行的旗袍,只是紧紧攥著一个装著水和清凉油的小布袋,目光紧紧锁定著校门方向。

当看到儿子陈锋的身影出现时,她立刻快步迎了上去。

“小锋!”江慧的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伸手替儿子理了理其实很整齐的衣领。

“东西都带齐了吗?准考证、身份证、笔……再检查一遍,別紧张啊,仔细审题,时间够用的,想好了再写……”她连珠炮似的叮嘱著,眼神里是化不开的关切。

陈锋看著母亲江慧眼中纯粹的担忧,那是对高考本身的紧张。

他沉稳地点点头,握住母亲有些冰凉的手:“妈,放心,都带了,我知道的。”

“嗯!妈相信你!”江慧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胳膊,仿佛要把自己的力量传递过去。

站在稍后一点的陈国华,身形挺拔,面容严肃,眉头习惯性地微蹙著。

他没有像妻子那样絮叨,只是目光如鹰隼般在儿子身上仔细扫视了一圈,確认他状態无虞后,才沉声道:“稳住心態,去吧。”

声音不高,却带著磐石般的沉稳力量,他抬手,在陈锋肩膀上用力按了一下,那一下很实,传递著无声的支持和肯定。

陈锋感受到父亲手掌的力度和温度,朝父母点了点头:“爸,妈,我进去了。”说完,转身匯入走向考场的考生人流,步履沉稳。

上午,语文。

考场內,老旧的吊扇旋转著,带来些许流动的空气。

监考老师神情严肃,分发试卷的动作一丝不苟。

陈锋拿到试卷,快速瀏览,基础题、古文阅读……

这对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起笔作答,一气呵成。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当目光落到作文要求时,他心中瞭然。

写作要求:请以《规则》为题,写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题目简洁而抽象。

“规则”……

陈锋的笔尖悬停在稿纸上。

吴城安然无恙,但连日来电视新闻、报纸上铺天盖地关於陕南特大洪灾的报导,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

浑浊的洪流中,衝锋舟劈波斩浪,逆流而行,只为营救被困的群眾,这是对“生命至上”规则的极致坚守!

漆黑的雨夜,无数手电筒的光柱在废墟和积水中交织,为救援指引方向,这是对“守望相助”这一朴素规则的无声践行!

湍急的洪水旁,官兵和群眾肩扛手抬,用沙袋在极短时间內垒起一道道防洪堤坝,这是紧急状態下,用血肉之躯构筑的、对抗自然暴虐的临时“规则”防线!

这些画面在他心中激盪。

“规则”,绝不仅仅是考场內必须遵守的纪律,也不仅仅是书本上冰冷的条文。

它更是一种在常態下维繫秩序,在非常態下,如灾难降临时守护生命、凝聚力量的根本准则和精神內核。

灵感如电光石火般涌现!

陈锋深吸一口气,笔尖沉稳落下。

立意:他选择了一个既紧扣题目,又能深刻反映时代精神的立意。

规则並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根植於对生命敬畏与群体存续的底层逻辑,在极端挑战面前,守护生命、凝聚眾志的规则,是最高法则,也是人性光辉的集中体现。

核心围绕“规则”与洪灾中的精神展开论述,巧妙融入衝锋舟、手电筒、沙袋等关键词作为论据支撑。

当最后一个句號落下,陈锋轻轻放下笔。

他感到一种畅快淋漓。

这篇作文,不仅紧扣题目,更融入了对刚刚发生的巨大灾难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视野和对社会规则的深度理解。

下午,数学。

考场里的气氛因炎热而略显浮躁。

陈锋拿到试卷,快速瀏览,选择题、填空题……扫题、心算、落笔,行云流水。

复杂的几何图形、冗长的代数式、刁钻的应用题……在他眼中,解题路径清晰可见。

公式定理信手拈来,逻辑链条严丝合缝。

压轴大题是一道综合了函数、数列和不等式的难题,他略作思考,便找到了切入点,演算纸上留下清晰而优美的解题步骤。

提前完成答卷,他再次利用剩余时间仔细检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