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媒体探班(2/2)

“刘艺菲饰演的蓝菲琳,那种清冷纯净的气质非常独特,您当初选角时看重她哪一点?”

“能透露一下后期剧情的大致走向吗?石延枫和蓝菲琳的关係会如何发展?”

李导从容应对,既解答了问题,又保持了剧情的悬念,將宣传效果最大化。

陈锋和刘艺菲安静地站在一旁,在导演发言时適时点头或微笑,展现出演员对剧组和导演的配合姿態。

“石蓝cp”的插曲与专业化解:

在李导回答关於角色关係的问题时,有记者再次將话题引向“cp感”:

“李导,很多观眾看了片段和剧照,对石延枫和蓝菲琳的互动非常期待,觉得两人很有cp感,您怎么看?”

刘艺菲站在一旁,听到这个问题,脸上依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这次她站得更稳了些。

李导哈哈一笑,经验老道。

“观眾觉得有cp感,说明我们的演员演得好,把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演出来了!

石延枫和蓝菲琳,在剧中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青春態度和成长路径,他们的碰撞、吸引、对抗、甚至互相救赎,都是推动剧情和人物成长的关键动力。

我们更关注的是这种互动带来的戏剧张力和人物弧光,至於观眾怎么解读这种『感』,那是他们的自由和乐趣!”

导演的回答既肯定了演员表现,又將“cp感”升华为戏剧衝突和人物成长,轻鬆化解了可能流於低俗的討论。

陈锋站在李导侧后方,听到这个回答,嘴角微扬,向刘艺菲投去一个不易察觉的、带著安抚意味的眼神。

刘艺菲接收到信號,紧绷的肩膀微微放鬆,回以一个浅浅的、安心的微笑。

这一幕被敏锐的记者捕捉到,更添了几分“戏外默契”的遐想空间。

探班在导演的引领下圆满结束。

记者们带著关於《那些年》合约的爆炸性素材、陈锋的精彩回应、李导对剧集的权威解读,以及“石蓝”互动的微妙瞬间满意离去。

风暴后的涟漪与专业认可:

探班结束,剧组午休。

“锋哥,刚才那波操作太稳了,回答记者滴水不漏,最后把球拋给李导那一下,绝了,这才是专业演员的范儿!”黄博拍著陈锋的肩膀,由衷讚嘆。

“是啊,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不多讲,关键时候知道把导演推出来,陈锋这小伙子,懂规矩,有分寸。”饰演教导主任的老演员也点头认可。

“李导刚才看陈锋那眼神,明显是满意得很,艺菲也不错,后面放鬆多了。”宣传组的工作人员议论著。

陈锋在媒体面前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对剧组规则的遵守,以及对搭档演员不动声色的维护,贏得了剧组內部的一致好评。

这不仅关乎他的商业头脑,更关乎他作为演员的职业操守和情商。

刘艺菲坐在角落,小口吃著饭。

回想起陈锋在记者追问下替她解围,以及在导演回答时那个安抚的眼神,她心底那份被保护的安心感更加强烈。

同时,陈锋在名利场前表现出的冷静、分寸感和对导演的尊重,也让她对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男生,多了一份由衷的敬佩。

一种名为“石蓝”的微妙气流仍在剧组內部悄然涌动,但此刻,更多了一份基於专业认可和人格魅力的底色。

午休尚未结束,陈锋的手机便开始疯狂震动。

风投、出版社、影视公司、品牌代言……各种诱人的邀约纷至沓来。

陈锋走到僻静处,冷静地应对著。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四处寻找机会的新人,而是成为了资本和资源竞相追逐的对象。

“零片酬+12%分成”的成功案例,为他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掛了最后一个电话,陈锋靠在微凉的墙壁上,长长舒了一口气。

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他脸上。

巨大的成功和关注如同潮水般將他包围。

兴奋感仍在,但更清晰的是一种站在新起点的凝重感。

他的才华、胆识、商业头脑、对契约的尊重、在名利场前的分寸感、对伙伴的守护,以及对导演和剧组规则的恪守,共同构成了一个极具魅力和深度的年轻形象。

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在剧组同僚的认可中,在资本热切的追逐里,陈锋的名字,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2002年的初夏,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