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媒体探班(1/2)
嘉定一中的初夏,草木葱蘢。
《十八岁的天空》拍摄进入收尾阶段,片场內外的热度却因陈锋的一场“豪赌”而沸腾。
他与榕树下签订的“零预付稿酬+12%版税分成”合约细节被媒体深挖曝光,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文娱圈掀起滔天巨浪。
新人作者放弃稳定稿酬,將收益与作品市场深度捆绑,这份魄力和自信,让“陈锋”这个名字瞬间成为舆论风暴眼,被冠以“少年天才”、“破局者”等称號。
这股由出版界颳起的颶风,不可避免地席捲到了《十八岁的天空》剧组。
李轩导演精心策划的周末媒体探班日,就在这“风暴”的巔峰时刻到来。
上午十点,嘉定一中片场。
十余家核心媒体记者涌入,目標直指风暴中心的陈锋。
探班流程先是观摩了一场轻鬆的校园群戏拍摄。
当导演喊“cut”,演员们稍作休息时,记者们立刻將陈锋包围。
闪光灯连成一片,话筒林立。
“陈锋你好!恭喜《那些年》销量火爆,『零稿酬+12%分成』的合约创造了作家与出版社合作的新模式,作为新人,你当时是怎么下定决心走这步险棋的?不怕颗粒无收吗?”
问题直击核心,尖锐无比。
陈锋站在阳光下,穿著蓝白校服,神情平静。
他接过水,目光扫过提问记者,嘴角带著一丝年轻人特有的、略带锋芒的笑意:
“担心?当然有。”他坦然承认,声音清晰有力。
“但写《那些年》时,核心是讲好故事,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榕树下愿意用分成方式將我的收益与书的命运绑定,这是对故事价值的信任投票,事实证明。”
他语气自信,“我们的判断都没错。”
他清晰阐述了决策逻辑,將焦点从“冒险”转向“价值信任”,姿態不卑不亢。
“现在《那些年》大卖,你的分成收益將是天文数字,这会影响你在《十八岁的天空》中的表演投入吗?毕竟石延枫的片酬可能远不及此?”
这名记者的问题更加犀利,试图製造衝突。
陈锋轻轻摇头,眼神认真。
“演戏和写作是两条並行轨道,都需要全情投入,石延枫的片酬是合同约定的劳动所得,我尊重这份契约,《那些年》的分成是对创作的肯定,也是未来的基石,它们不会干扰表演,只会让我更有底气选择真正热爱的项目。”
他再次强调契约精神和对表演艺术的纯粹追求,成功化解质疑。
就在记者们准备拋出更多关於《那些年》和分成细节的问题时,陈锋敏锐地意识到,话题已经过多地聚焦在他个人身上,偏离了探班的核心,《十八岁的天空》剧组。
他微微侧身,目光自然地投向站在不远处、一直关注著採访情况的导演李轩,声音提高了一些,带著对导演的尊重和引导话题的意图:
“各位媒体朋友,《那些年》的创作和出版已经是过去时,它承载的是我个人的一段记录。
而今天大家来到这里,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了解我们整个《十八岁的天空》剧组正在共同创作的新故事。”
他巧妙地將个人成就定义为“过去时”,將媒体注意力拉回当下剧组集体创作的项目。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
“关於这部剧的创作理念、角色塑造、拍摄歷程,以及未来呈现给观眾的青春图景,我想没有人比我们的总舵手,李轩导演更有发言权了。
李导,您来给大家讲讲?”
他主动將话语权和焦点,谦逊而明確地交还给了剧组的最高领导者。
这个举动流畅自然,既体现了对导演权威的尊重,也完美遵循了演员在宣传期应配合剧组整体宣传策略、不喧宾夺主的基本守则。
李轩导演眼中闪过一丝讚许。
他適时地上前半步,接过了陈锋递来的无形话筒,脸上带著掌控全局的沉稳笑容:
“谢谢陈锋,各位媒体朋友,欢迎来到嘉英中学。”
他从容地开始了介绍,从剧集立意、青春主题的独特詮释,到选角的考量,自然带到了陈锋和刘艺菲的契合度,再到拍摄中的趣事和挑战……
李导经验丰富,口才极佳,很快將记者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了《十八岁的天空》本身。
在导演主导的环节中,记者们关於剧集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李导,陈锋在剧中饰演的石延枫,和他本人以及《那些年》主角的气质似乎有差异,您是如何引导他塑造角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