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財政问题(2/2)
“朝廷没钱,一个个不想著开源节流,光想著从天上掉馅饼到你嘴里,读那么多书是干什么吃的?书里有说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吗?”刘辩的语气显得很是激动,很显然他动了点火气。
“朝廷是財政困难,这个时候更应该想的是开源节流,而不是让你们在这里跟朕要钱,朕的钱就那么多,完了你们还能跟谁要钱?”刘辩接著说道。
“臣等有罪!”见天子开始生气,群臣起身拜道。
“既然你们都想不出什么办法,那就让朕来告诉你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刘辩说出了早有预谋的话语。
“开源暂时想不出来,那就先从节流开始。”刘辩用手指著群臣说道。
“先减少吃財政的人手,三公府之后的属吏不得私自徵召,若是三公府缺人手那就从三署郎调人。若是私自徵召,朝廷不会发放俸禄,也不会承认其三公属吏的身份,若是让其接触公务,则以泄密治罪。”刘辩借著这个机会开始限制三公的权力。
三公府的確人多,但是这点俸禄其实影响不了任何事情,只不过是刘辩借题发挥,財政困难所以让三公不得徵召属更很合理吧?
举孝廉入仕是大汉最上乘的入仕方式,但是三公徵召入仕也是一条通天坦途,许多名士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朝廷,袁氏的门生故吏也是这样积赞出来的,刘辩要做的就是堵上这条口子。
“太尉、司空可有意见?”刘辩隨后问向卢植和丁宫。
“举孝廉只凭门户,三府是为徵召乡野贤才,若是三府徵召停止,恐贤才报国无门,於国不幸。”卢植拱手说道,给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反驳理由。
举孝廉的名额就那么多,而且都被豪门大族所占据,举孝廉只凭门户,这件事从孝章皇帝时期就有人上奏疏陈奏此事,而孝章皇帝是东汉的第三位皇帝!
三府徵召的確给了一些家世比较普通的人入仕的路子,但是大多数名额依旧落在了豪门大族手里,毕竟普通人也没有多少能力將自己的名声传到三公耳朵里。
“朝廷没钱,只能是减少俸禄发放,朝廷的俸禄已经削减过一次,现在不能再削减,那就只能减少吃俸禄的人!”刘辩將这个理由堵了回去。
財政问题在孝桓皇帝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孝桓皇帝为了缓解財政问题选择削减朝廷官吏的俸禄,甚至是直接削减一半,万石的三公俸禄发放到手也就四千多石的样子。
卢植和丁宫不说话了,朝廷的確没钱。
“至於乡野贤才,之后朕也会进行选拔,让乡野贤才也能为朝廷处理,不过这件事之后再商议,现在先討论开源节流的问题。”刘辩接著说道。
先解决財政问题,至於选拔人才的问题那是一件和財政问题相差无几的难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他还是先专心解决財政问题吧。
“臣遵旨。”卢植和丁宫对视一眼,隨后有些无奈的答应下来。
“太尉和司空坐下吧。”刘辩也给了两个老头面子,让二人能够坐下。
“谢陛下。”二人行礼,隨后回到席位上。
“国库没钱,朕这心里也十分急切,朕手里这些钱可能早就被你们盯上了,但是朕不会把內里的钱財拿出来。”刘辩表示想要让他拿钱绝对不可能,他那点私房钱拿出来以后,他可就真的没有了反抗的力量。
大军能给他刘辩卖命是因为他是天子,但是天子也不可能让饿兵出去征战,没有军会让战斗力下滑,但还能让大军听命,但是没有粮食,大军將士是会自己找活路的。
而大汉如今的局势又到了风急浪高的程度,没有军队这块压舱石,刘辩也没办法去改变如今的情况,甚至重新演绎一次前世的结局也未尝没有可能。
“朝廷有些开销是固定的,虽然朕不会拿钱出来,但是也能分担一部分朝廷的销,减轻財政的压力。”
“以后北军、光禄勛所属部队、城门校尉所属部队的军需粮餉全部由朕接手,以后这些都由內帑发放。”刘辩也是真心实意的解决朝廷如今的困难。
先减轻朝廷身上的负担,让朝廷能够轻装上阵,再通过整顿吏治恢復朝廷的造血能力,最起码能够收支平衡。
至於他的钱怎么来的问题,那就是另一个问题,张让他们刘辩还没有处理,太子府那边也有一定的財政收入,虽然总体上还是入不敷出,但是撑上个三四年还是不成问题。
如果四年时间还不能改变现在的情况,那刘辩也就只能鬆开军队身上的限制,完成彻底的军队国家化,他也成为军队利益的代言人。
宫中禁军的俸禄本来也就不依靠国库发放,宫中的销都是由少府承担,只不过如今的情况下,国库那边也需要少府支援一部分。
少府每年的收入都差不多,除去宫中的销,少府能够供给给国库的钱粮其实不多。
“第三点,大汉境內所有驛站的人员俸禄发放也由朕接手,驛站以后也纳入太子府管理。”刘辩说出了他要做的第三件事情,將驛站从朝廷那里要回来。
这倒不是为了让驛站挣钱,现在的生產力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发送,他这么做是为了情报治理天下不可能依靠特务治理,特务政治会来到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君视臣为仇寇,那臣子又该如何对待君主?
但是必要的情报工作还是要搞的,驛站本身就有一定的情报能力,现在只不过是加强一下这种能力,让地方在一些大事情上无法欺上瞒下,比如说灾情、兵变、谋反等等这些事情,驛站將这些情况上报就能让他对地方有一定的了解。
对外经略时驛站更是极其重要的存在,无论是地图绘製还是物资转运,驛站人员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且商业活动也能带来一定的利益,驛站也能將地方特產的价格报上来,由太子府来进行买卖,通过不同地域的差价来赚取利润。
另外,想要將纸张和书籍推广开,光是行政命令与私人售卖,朝廷只能是吃力不討好,要想將这件事推广下去,必须得有朝廷的大力介入,驛站在这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些是刘辩早就准备好的事情,也是图谋了许久才想到解决的办法,將驛站统合起来,成为大汉的官办企业。
减轻朝廷的財政费,財政问题能够解决,那朝廷的其他问题也就能缓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