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汉孝悼皇帝(2/2)
汉代是我国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歷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把孝作为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
隨著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確立,孝道对於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
“我等附议!”等刘焉说罢,跟著刘焉一同上奏的群臣躬身拜道。
“可还有人与太常卿持相同意见?”刘辩沉默几息,隨后问向群臣。
刘辩的话语落下,又有一堆人站起身表示他们统一刘焉的意见,天子的这道詔令与礼不合,他们也不同意这道詔令。
太尉卢植和司空丁宫並没有起身,这件事的最高討论级別就是九卿,天子刚刚继位,这还是第一次朝会,他们二人一旦起身参与到这件事中,那就有了群臣逼宫的嫌疑。
刘辩已经掌握权力这么久,群臣这边自然知道他的性格,当今天子对权力很是看重,当太子的时候就不肯下放一点,每天风雨无阻的去尚书台就是佐证,群臣甚至对刘辩的勤政有些不满,好互享乐一下吧,这么勤政他们这些臣子也受不了。
对先帝群臣是想让其勤政,但是对刘辩,群臣是想让其享乐。
如果让这位天子感受到逼宫的氛围,那事情可能会变得很是糟糕,所以卢植和丁宫並未起身赞同。
“还有吗?”刘辩再次问道。
这一次没有人起身,该上奏的人都已经站起身,剩下的对这件事也没有多大的想法。
“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孝为人之本——”刘辩也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理由,孝的確重要,但是朝廷也不是不让你们尽孝,已经给出了一百天的时间让你们办丧事,这怎么就不行了呢?过去还有厚葬风俗呢,现在我大汉已经变成了薄葬风俗,这难道也不行吗?
大家不要这么食古不化,陪葬的变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服丧时间长短不影响大家进献孝心,
如果大家觉得不服丧三年不成,那国丧为何可以缩短,这可是孝文皇帝亲自颁布的遗詔,之后歷代先君皆遵守,如果国丧都能缩短,那为什么朝廷官吏的服丧时间不能缩短呢?
最后刘辩再拿出一条,如果服丧时间越长越显孝心,那是不是陪葬越贵重才越显孝心?既然如此,那以后大家都开始厚葬吧,朝廷定一个数字,最起码得一亿钱才能显示孝心,低於这个数目那就是不孝。
刘辩的理由听上去也很合理,但最后纯属扯淡。前汉时期的確厚葬成风,元帝时期就开始了对厚葬风俗的批判,不断有学者加入这个领域展开批判,光武开国以后甚至有两千石进行裸葬来支持薄葬的观点。
“臣闻曰:”刘焉再次上奏,表示如今朝廷也没有强制规定薄葬,那既然如此,强行规定服丧时间这件事也不应该出现。
“国丧不过三月时间,难道这世间还有谁的丧事比国丧还要重要?”刘辩直接反驳,继续拿出国丧为目己的詔令增加重量。
刘焉被堵住了,天子拿国丧出来让大家都没办法回话,难道有人敢说自己的父母丧事要比国丧还要重要?
“朝廷也支持官吏尽孝,我大汉以孝治天下,所以才会让官吏在此期间依旧能够领取俸禄,这难道还不够显示朝廷的支持吗?”刘辩再次说道。
“如果有人因为服丧一事需要离职,那他所负责的部门事务又该如何交接?国事对於个人来说难道不值一提?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体现,朝廷也支持各人尽孝,各人也应该为国事尽忠,服丧结束就应该返回值守,若是有人不能返回岗位,那岂不是置国事於不顾?”刘辩肃声问道。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刘辩没说,但是所有人都清楚,几个月前刘辩才说过守孝扬名的话语,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许久,但是大家都可记得清清楚楚,毕竟在那之后袁氏就此覆灭。
守孝扬名在这个时代实在太过常见,二十四孝大多发生在这个时期,后来的九品中正制下,这种情况也就变得稀少起来。
“比起之前,现在朝廷已经支持臣子尽孝,卿等还有何不满?”刘辩避重就轻,拿出了朝廷的支持说话,之前大家服丧都是要去官离职,现在大家还能领俸禄,这无疑是对服丧的支持。
刘焉被堵住了,天子也拿出了大道理,而且真真切切地拿出了实惠,大家还真不好討论不孝的话题。
“此事不必再议,朝会之上还有诸多事情要议,卿等还有意见可以上疏陈奏或於下次朝会討论。”刘辩赶紧结束这个话题,对著眾人下令,群臣心不甘情不愿的回到了席位上。
“陛下,先帝已经御龙升天一月有余”司空丁宫站了起来,对著刘辩陈奏。
丁宫討论的事情是改年號的问题,孝武皇帝即位后开始使用年號,歷史上最初的年號为建元,
此后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订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像刘宏就更改了四个年號,分別是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本来这件事早就应该商议,但是刘辩表示要將其停留在朝会之上去討论,这件事也交给了丁宫,所以现在是丁宫出现让大家討论年號。
“对於丁公所言更改年號一事,诸卿有何意见?”刘辩看向群臣。
很快,就有人起身陈奏年號,將各自的寓意说了出来,等待刘辩挑选。
都是一些吉祥的寓意,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件事朕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刘辩第一次自称为朕,很自然的就说出了口。
群臣看著新任天子,这太子登基以后的变化有一点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