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鲜卑入寇(2/2)

那些先投降的乌桓人跟他们不是一条心,他们不过是太子的一条狗,吃里扒外,將所有乌桓人卖给了太子!

有心之人敢怒不敢言,无心之人根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刘辩也派人清查所有乌桓部落,將被劫掠的百姓全部释放,重新编户齐民。

还在处理这些事务,幽州边军派人过来匯报,小股鲜卑人出现了,开始了今年的劫掠。

鲜卑人的劫掠並不是大军团行动,那样会让汉军在关键要塞重兵把守,挡住鲜卑人的去路,在草原上汉军可能不是鲜卑人的对手,但是鲜卑也无法攻陷汉军重兵把守的城镇。

鲜卑人的劫掠是分散的,只要有机会,鲜卑青壮就会组成小规模的集团出发,分散出现在幽州的土地上,凭藉著所有人都有三四匹马的优势,让汉军追不上他们。

鲜卑也很少与汉军发生正面衝突,毕竟他们是来劫掠物资的,杀了汉军也没有什么赏赐,他们能带回家的就只有从汉人百姓这里抢来的粮食、布匹、铁锅、钱財这些东西,一旦被汉军追上杀死,那这个劫掠也就变成了亏本的事情,没有鲜卑人会愿意做这种事。

这个劫掠的过程也会持续三个月左右,直到春天將近,鲜卑人需要迁徙草场,鲜卑人才会彻底回到部落,重新开始游牧生活。

面对鲜卑人的劫掠,汉军的应对也就只有派兵把守各个交通要道,没有足够的骑兵就只能做到这样。

想要与草原上的胡人对抗,只有足够的骑兵才能达成,不然胡人就会凭藉著马匹来去自如,纯步兵追不上不说,还容易被鲜卑人抓住机会反杀。

接到边军的消息,刘辩对此早有准备,开始调兵遣將准备防守,同时下令徵调一万乌桓人隨同作战。

卢龙塞!

一座雄关!

原本峰峦叠嶂的燕山山脉被滦水衝出一道口子,將塞外与塞內连接到了一起,汉军从这里出发走向草原,草原部落从这里进入塞內平原地区,地势巍峨险峻,大汉也看重了这个地方,修建了一道关隘,这便是卢龙塞的由来,也是大汉对抗草原部落的中心关隘。

如果守好这座关隘就能將鲜卑挡在塞外,那鲜卑绝对不会有机会进入塞內平原地区。大汉与草原的接壤部分不止这一座关隘,大汉边军整个防备体系横跨辽西、右北平、渔阳三郡,东西横跨两百多里,这才是大汉无法挡住鲜卑入寇的原因。

想要防备这么长的距离,就得有足够的兵力镇守这些地方,但是大汉如今的日子也是王小二过年一一一年不如一年,怎么可能有钱粮去维持数目庞大的守备边军,只能是把守著几个交通要道,

让鲜卑大部队无法通过,让其只能是拆分成小部队分批从小路通过,避免鲜卑大部集结攻打城池。

刘辩也亲自带著人进驻卢龙塞,让手下军队开始进驻整条防御线,经过张纯的劫掠,幽州城池已经没有多少防守力量,鲜卑人肯定不会满足於劫掠一个残破的幽州,必然会朝著冀州青州下手。

通过卢龙塞,就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中原地区也是武备鬆弛,真要是让鲜卑大规模进入,

青、冀二州得遭大殃。

都尉也是边郡地区独有的官职,前汉时期各个郡国都有都尉掌管郡国兵,光武中兴之后,为了避免內地郡国兵力过於雄厚、反抗中央,直接解除了前汉时期的骑士、材官的军事体制,同时废除郡国兵,內地州郡的都尉也全部罢免,只保留边郡地区的都尉和郡国兵,防备塞外匈奴入侵。

幽州、并州因为要养边郡和郡国兵,加上自身人口稀少,肯定是支撑不了多久,所以青州、冀州、三辅、三河地区每年都要向幽州、并州提供钱粮维持军队,换一个名词也就是转移支付。

原本匈奴才是大汉的心腹之患,光武开国以后朝廷也在不遗余力地打压匈奴,终於成功的让匈奴衰弱,鲜卑那个时候也没有崛起,大汉並没有多大的外部压力。

但是竇宪勒石燕然之后,北匈奴直接逃离大漠,朝著西方迁移,將草原让给了鲜卑,鲜卑也正是在这样的歷史背景下崛起。

如今经过张纯的肆虐,辽西、渔阳、上谷三郡的郡国兵已经没了,刘辩就是要带著部队支撑起今年的防守任务,给这三地留下一年时间建立郡兵,重新恢復防御体系。

边郡地区的百姓也不是软弱可欺,鲜卑人想要劫掠这些地方自然也会有抵抗,生活在边郡地区的百姓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隨著大股军队的进驻,鲜卑人南下的势头一下子被截断,只能是聚集在卢龙塞外,有些无奈的看著卢龙塞,这个地方再次阻挡了他们的脚步。

有些鲜卑人已经决定绕路,离开卢龙塞准备去走小道进入幽州,他们在塞外也知道幽州有叛乱的事情,今年各地的防守力量必然会削弱,他们肯定能有所收穫。

而更多的鲜卑人选择继续等待,等待大军齐聚一起攻破卢龙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