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作战实验室和科技前哨站(1/2)
林振凯在琢磨,有什么地方能让自己这身能力和想法真正派上用场。他是个资深军迷,对武器装备的结构、性能乃至发展歷程都有著细致的了解。
经过之前的碰壁和反思,现在他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清楚的认知:让他去管理一个基地?他远不如那些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管理人员;要他为首长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他欠缺那种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思来想去,要把自个儿那点来自后世的见识和“军迷知识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军工领域无疑是最契合的地方。他盘算著,必须得利用好自己这个这份独一无二的优势:来自未来的独特视角和信息差。
这倒不是说现在的专家们本事不如他。恰恰相反,他们的经验和才智都远非他这个“理论派”可比。关键在於,他那个时代信息的流通速度和普及程度,是眼下这个世界绝对无法想像的。
后世网际网路上瞬息万变的信息洪流,可以使得他的知识面和信息面十分的广,使得他什么知识和信息都了解一点。而且许多在本时代还属於高度机密甚至不为人知的尖端项目细节、关键决策內情乃至惨痛的技术失败教训,到他那个年代,早就过了保密期,成为了可以公开查询的歷史档案资料,甚至是军迷论坛里反覆討论的热点“旧闻”。
这份跨越时空的“先知先觉”,才是他手中最宝贵的“金矿”。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份信息优势,为国內的军工研发单位精准定位潜在的外国客户,或者指明一条技术引路线——让他们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当然,关於80年代的各种风波,他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毕竟他拥有这个底气。
当然,林振凯也很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並非全才,这个方向他並不需要也不打算亲力亲为。他只需要提出清晰的方向性建议,再適时提供一些关键性的背景资料和“剧透”,以这个时代先驱们的智慧和干劲,有了这些“参考答案”般的线索引导,最终的成果必然不会让他失望,更不会比国际上那些竞爭对手差。
当然,这只是宏观层面的盘算。在个人兴趣层面,作为一个深度军迷,他內心还燃烧著另一种渴望,將过去在自己世界里天马行空设想的,却只能存在於图纸和游戏中的那些武器装备概念,“手搓”出来,变成现实的钢铁!
然而,这个想法难以直接依託现有的几个主流研发的院所来实现。这些局都有各自沉重的既定任务,他的那些构想,即使利用现在的身份走上层路线贸然插入进去,大概率会被视为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而搁置,甚至可能打乱这些院所原有研发任务。
他在基地的设施列表中仔细查找,试图找到一个能最大程度放大他能力的建筑。他最初锁定了维修厂,它能维修受损装备,並在维修过程中进行逆向测绘,甚至可以选择性地融合其他技术来源对装备进行修改。乍一看很合適,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很大——这种改进方式太过依赖隨机性和“融合素材”,结果就像“抽奖”一样难以预测且不稳定,无法精准实现他那些构思清晰的蓝图。
不甘心的林振凯几乎翻遍了基地所有的建筑介绍,终於有两个名字引起了他的高度关註:科技前哨站和作战实验室。
仔细研读其功能说明后,他的眼睛亮了起来。
科技前哨站:其核心价值在於拓展基地建设的空间!原先的扩建基地的建筑,只能围绕主基地核心区域进行,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拴著。但科技前哨站一旦部署,就能在它选址的位置开闢新的建设空间,而科技前哨站可以由指挥官指定位置。这意味著基地的生產和研发“触手”可以真正向外延伸,为未来的战略布局和资源点控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