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雷达抽奖(1/2)
林振凯將项目整理完成后,便交代了下去。
与此同时,607所送来了一批204雷达和317雷达。完成接收后,基地人员將其转移至维修工厂。因是首次操作,林振凯也一同前往维修工厂旁观看。
维修工厂首先对一台204雷达进行三维扫描,完整复製出设计图纸。系统检测后提示:雷达仅存在生產和搬运过程中的轻微擦伤,操作面板隨即弹出选项:【修復】或【改进】。
林振凯正要点击【改进】按钮时,身后响起一阵脚步声。他回头一看,是王澍山、陈国疆、张翼鹏和萧瀚波四人。
“几位首长怎么有兴趣来看这个?”林振凯问道。
张翼鹏笑著回答:“大家也是好奇嘛!毕竟维修工厂头一回启动。小林,你只管操作,不用在意我们。”
林振凯点点头,转回身,在面板上点下了【改进】。系统立刻弹出新提示:【请输入改进技术来源】。
他稍作思考,考虑到204雷达是以毛熊雷达的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並且米格战机配套的雷达技术比西方阵营的设计理念更接近国內当时的工业水平,决定输入:
主要技术来源:米格战机初始雷达(参考米格-29 n019“甲虫”脉衝都卜勒雷达技术)
参照技术来源:入侵者战机初始雷达(参考不列顛“蓝狐”雷达技术)
维修工厂隨即弹出多项关於雷达改进限制条件和可选改进方向的选项。
林振凯就改进方向,与身后的张翼鹏首长沟通確认。
张翼鹏明確提出硬性指標:“对典型战斗机(rcs 5m2)最大探测距离不低於40千米,稳定跟踪距离不低於25千米,具备部分下视下射能力,抗干扰能力强,专注空战。而且改进后天线口径约600毫米,重量控制在120千克左右。”
林振凯迅速將这些关键参数输入系统,维修工厂短暂运算后显示:符合条件。预计改进时间:15分钟。
在等待期间,林振凯与几位首长在一旁围绕著雷达改进项目展开閒聊。然而,陈国疆、张翼鹏和萧瀚波三人的目光仍不时投向维修工厂紧闭的大门。唯有最早接触基地的萧瀚波主任神態放鬆,显然对基地的神奇已习以为常。
王澍山则將一位曾深入考察国內电子工业水平的基地工程师赵宇叫到了现场。
“老赵,一会儿请你评估一下,改进后的雷达能否快速实现国產化。”王澍山叮嘱道。
“明白,王主任。”赵宇点头应承。
十五分钟转眼即逝。维修工厂大门平稳开启,改进完成的雷达被移出並精確放置於指定安全区。工厂隨即关闭。赵宇立刻上前,从国產化的角度仔细检视这台崭新雷达,同步评估其国產化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林振凯和其他几位首长也围拢到操作面板前,操作面板上清晰显示著新型雷达的参数:
改进型雷达参数:
天线口径:600mm
重量:112kg
可靠性(mtbf):120小时
天线系统:平板缝阵
工作频段:x波段
最大探测距离(对rcs 5m2目標,中高空迎头):48km
稳定跟踪距离:30km
下视下射能力(俯视探测):20km
抗干扰技术:採用频率捷变技术
-----------------
这组华丽的数据令眾人兴奋不已,性能完全满足甚至大幅超越空军的需求。然而,赵宇冷静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喜悦。
“诸位首长,这款雷达的性能极其优异,但以当前国內工业基础,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进行技术攻关和產线適配才能量產。”赵宇说道。
这个时间远远超出了眾人的期望。张翼鹏当即指示:“小林,再次启动维修工厂,换台新的雷达进去改进!”
在將一台新的雷达放入维修工厂后,林振凯依照上次的参数,重新启动维修工厂。
林振凯依言,將一台崭新的204雷达送入维修工厂,再次使用同样的目標参数启动改进。
十五分钟后,又一台性能优异的改进型雷达出炉。面板显示参数与第一台相差无几,性能依然惊艷。但有了赵宇之前的判断,眾人脸上已不见最初的乐观。
不出所料,赵宇再次宣布:“这台同样需要漫长的国產化周期。”
隨后,开启了艰难的叠代循环:送新雷达进厂、按原定高指標参数改进、检查新雷达、赵宇评估国產化时间。结果令人焦虑,得到的改进型號要么是性能达標但国產化周期长达两至三年,要么是国產化难度相对较低但关键性能未能完全达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