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项目整理(1/2)

林振凯將 fx出口战斗机项目交接给屠达总师和宋文聪总师后,便马不停蹄地返回红岸基地(即“红警基地”在国內的代称)。此时,上级將专门负责管理基地航空技术引进与航空器出口事宜的中航政开公司划归红岸基地管理。事务突然剧增,导致林振凯手上的工作变得极为繁重。

林振凯意识到自己必须儘快对手上涉及红岸资源的多个项目进行全面梳理、统筹规划,明確哪些核心环节需要寻求对外合作,並预先设计好相应的合作路径与谈判策略。

此前他完全未曾充分意识到这种系统梳理的必要性,单凭一腔热情和个人兴趣介入各个项目,事无巨细都想参与,结果导致精力过度分散,致使各项目整体推进速度迟缓,未能达到预期效率——这个教训令他深刻反思。

在主基地的控制中心內,林振凯深吸一口气,开始梳理所有由他关联或主导的项目清单:

1、涡扇9项目:该项目理论上由国际知名的工程热物理泰斗吴忠华老先生坐镇指导。吴老创立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正是斯贝202涡扇发动机设计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在70年代那场艰难的中英斯贝引进谈判中,吴老更是以其顶尖的专业造诣和不懈努力,迫使傲慢的不列顛的罗罗公司不得不大幅降低了技术转让价格,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吴老年事已高,林振凯出於项目定海神针的考虑,还是亲自將他请来1000所坐镇涡扇9国產化项目组,以其威望和深厚学识为项目保驾护航。而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和具体执行者,则是吴老的高徒李远玲。她正带领项目组全力对斯贝202进行国產化技术攻关,消化吸收图纸、解决工艺难题、建立国內供应链是当前的核心任务。

2、运10项目:该项目由经验丰富、稳健可靠的马云峰总师全权负责。林振凯对此项目相当放心,深信马总能出色完成任务,无需自己过多干预。项目目前兵分两路,一队人员在上飞紧密跟进和监督运10原型机的生產製造,並在样机组装完成后立刻投入测试飞行,积累宝贵的实际运行数据和经验;另一队则在马总的直接带领下,深入民航总局和各地方航空公司进行扎实的市场调研,全面了解国內支线航空网络的真实需求,这些详实的数据將为后续论证是否设计新一代支线客机奠定基础,但目前尚未真正展开新机型的详细设计工作。

3、歼轰7项目:这个项目承载著林振凯对未来海军航空兵主战装备的厚望,为了获得一款远强於原时空歷史的“飞豹”,他在立项初期力排眾议设定了极高的性能指標,导致其设计方案与最初提议的改进型“轰7”相比已无丝毫相似之处,几乎是全新设计。

项目由能力极强的陈坚总师领衔。林振凯对陈坚的能力充满信心——因为在原时空更为困难的条件下,陈坚硬是带领团队完成了歼轰7的设计定型。如今虽有挑战,但指標可以在基地的帮助下完成。项目目前仍处於气动布局设计与吹风洞阶段。现在项目组在陈坚总师的带领下正专注於气动外形的优化与验证,尚未进入详细的工程设计绘图阶段。

4、电子绘图项目:这个项目最初是陈坚总师提出缺少电子绘图设备,然后林振凯“一时兴起”推动设立的。由技术骨干李卫东负责,目標是基於国產djs-130计算机平台,开发一套適合航空工程设计部门使用的电子化绘图系统。並对djs-130计算机平台和电子化绘图软体进行升级。

它拥有红警基地提供的强大技术后盾,使得该项目完全可以按计划完成任务,甚至可能超预期达成目標,从而极大提升所有其他飞机设计项目的效率。

林振凯审视著这份清单,心中渐渐明朗:涡扇9有李远玲执行和吴老坐镇,运10由马云峰负责,歼轰7由陈坚负责,电子绘图由李卫东负责和基地辅助。这些都是他深度参与或提供资源的项目,但它们的实际执行层都有著非常可靠且能力出眾的负责人。现在看来不用林振凯插手其中,都可以自行完成。

林振凯不禁带著一丝自嘲地摇摇头,苦笑自语:“看来这段时间真是有些迷失了,太过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可或缺、事事必须亲力亲为的『特殊人物』。现在冷静下来看,即使没有我频繁地直接插手,凭藉这些优秀的总师和团队,这些项目也完全能在稳健的运行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