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追读!)第一百一十六章:土地兼併(2/2)
这慈恩寺大雁塔,便是由皇家资助建造的典范,地方上的大型寺观,如荆州开元观等,亦是地方上的宗教与经济中心,甚至干预世俗政务。
他伸出手,指向那高耸入云的大雁塔,声音平淡,却让身后的李邕和韦坚心头一紧:“朕观此塔,巍巍然直刺苍穹,可谓穷极工巧,不下宫闕。”
“出家人常言『慈悲为怀』,『普度眾生』。李尚书,韦尚书,你二人可知,这慈恩寺,歷年来,除了接受信眾供奉、皇家赏赐,於济世为民、抚恤孤贫之上,可有何卓著之举?”
韦坚当年曾任长安县令,对京畿事务颇为熟悉,闻言略一思索,躬身回道:“回陛下,据臣所知,每逢关中水旱大灾,或是严冬酷寒,慈恩寺確会开设粥棚,施捨义粥、斋饭,賑济逃难至京的灾民。”
“一些无家可归的鰥寡孤独,亦可暂时寄身於寺內廊廡之下,得一遮风避雨之所,听闻寺中亦会提供些许简陋铺盖。”
“哦?施粥舍斋,容留孤寡?”李瑛语气依旧平淡,听不出喜怒,“確是善举。只是,韦卿可知,这每年施捨的粥米斋菜,总计需耗费几何?”
“与这慈恩寺名下万亩良田的產出、与长安城內十数间铺面的租金、与皇家歷年赏赐的金帛、与万千信眾捐献的香火钱相比,这点开销,怕是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吧?”
李邕在一旁听得额头微微见汗。他身为户部尚书,自然清楚天下寺观占田之广、財富之巨,以及它们享有的免税特权。
他硬著头皮回道:“陛下明鑑……只是……只是太上皇在位时,一向崇佛礼佛,对各大寺院多有优容赏赐,故而……”
李瑛摆了摆手,没有让他继续说下去。父皇的烂帐,他不想在此刻清算。他只是望著那宝塔,沉默了片刻,淡淡道:“天色不早了,回宫吧。此事,明日早朝再议。”
翌日,太极殿早朝。
百官山呼礼拜已毕,李瑛並未如常先处理各地奏报,而是目光扫过丹陛下的群臣,开门见山:“眾卿家,朕登基以来,翻阅户部籍册,发现一顽疾沉疴,积弊已久。”
“那便是土地兼併日益剧烈,无数百姓失地破產,沦为流民,此辈或涌入城市沦为佣工乞儿,或啸聚山林成为盗匪隱患,更严重者,大量人口脱离户籍登记,朝廷无法掌握其动向,税基受损,力役徵发亦困难重重。”
“说好听些,我大唐税收尚有极大提升余地,说句不中听的,这其中偷漏逃税、隱匿丁口之事,恐已是触目惊心,长此以往,国將不国,诸卿,对此可有良策?”
殿內一时鸦雀无声。这个问题牵涉太广,触动的是整个统治阶层的核心利益——土地。
在场的袞袞诸公,家族之中,谁名下没有通过种种手段兼併来的田產?谁家没有几个依附的“隱户”?这已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大臣们心中自是敞亮,早已料到新帝登基免不得会有所“作为”,以便敲山震虎彰显他的权威,但思来索去,从没有想到这么早便牵扯到了土地兼併上。
大唐通过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维持社会稳定,但贵族、官僚和富商凭藉政治特权兼併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唐玄宗时期,兼併现象加剧,均田制名存实亡,农民被迫成为佃农或流民,可谓民不聊生。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最终都聚焦到了户部尚书李邕身上。他是主管財政户籍的最高长官,这个问题,他首当其衝。
李邕感受到同僚们那“无声胜有声”的目光,心中暗暗叫苦,却不得不硬著头皮出列,手捧玉笏,躬身奏道:“陛下忧国忧民,洞见积弊,臣等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