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少陵野老(2/2)
每一项的数字都触目惊心,匯总起来更是一个庞大得令人窒息的天文数字。
他虽在河西县尉任上处理过財税,但如此庞杂、涉及如此多行业、背负如此沉重债务的烂摊子,还是让他瞬间感到头皮发麻。
“债务『合理化』消除?”杜甫抬起头,清亮的眼中满是困惑,眉头皱得更紧了,“李尚书,下官愚钝。这债务乃是实打实的欠款,债主亦是实实在在的商贾、匠人、甚至寻常百姓。如何能使之『合理』消失?”
“莫非是让朝廷掏钱填补?”
“非也。”韦坚在一旁接口道,他性情比李邕温和些,看著杜甫茫然的样子,不禁哑然失笑,“杜主事(杜甫在工商署的职位)莫急。”
“本官初闻殿下此策时,亦是如坠云雾。”他走近几步,压低声音,“关键在於『重组』二字。殿下之意,绝非让朝廷当冤大头。只是,杜主事请看。”
他指向卷宗中关於匠人数量的一栏:“王元宝名下各工坊,所僱工匠、学徒、力夫,总数逾万,其中很大一部分,皆因老家土地兼併严重,早已失去田亩,全赖工坊这份微薄工钱养家餬口。”
“如今工坊因巨额债务缠身,生產停滯,莫说盈利,连工钱都已拖欠月余。”
“若这些工坊彻底垮掉,这上万工匠及其家眷失去生计,流落长安街头那將是何等景象?恐非骚乱二字可以形容!”
一旁的李邕语气变得沉重:“社稷之基,在於民生安定。太子殿下设立工商署,推行这『化债重组』之策,首要並非为救王元宝,亦非为救那些债主,而是为稳住这上万工匠的生计,稳住长安乃至关內的百业根基。”
“这是殿下振兴大唐工商业的第一步落子,亦是维繫社稷安稳的基石。”
“这『合理化』之道,便在於通过巧妙的重组、剥离、整合,让这些工坊在减轻负担后,能重新运转起来,以未来的盈利,逐步清偿过往的债务。此乃『盘活』之道,而非『填坑』之举。”
杜甫闻言,心中豁然开朗,隨即又涌上更深的压力。
这道理他明白了,但具体如何操作?这“盘活”二字,谈何容易,他一个读圣贤书、做过小官、对商贾之道仅知皮毛的文人,如何能担此重任?
“下官....明白了其中深意。”杜甫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然具体如何著手,还请两位上官指点迷津。”
李邕道:“纸上谈兵终是浅。你现在要做的就是深入到王元宝各个工坊,了解其真正的经营状態,到底积弊在哪里,我们才能匯报太子殿下,以求达到对症下药。”
“王元宝如今是公私合营的『掌柜』,他对其產业最为熟悉。”
“你持本官手令,即刻去寻他,让他带你实地走访各大工坊,摸清情况,找出癥结所在。记住,多看,多问,少言。”
告別李邕、韦坚,杜甫揣著手令,几经周折,在延康坊一处简朴的临时居所找到了王元宝。
此时的王元宝,早已没了昔日的富態与倨傲,穿著一身半新不旧的绸衫,脸上带著挥之不去的疲惫与焦虑。
听闻杜甫是太子派来协助“化债重组”的工商署主事,王元宝浑浊的眼中瞬间爆发出如同溺水者抓住浮木般的光芒。
“杜主事!您可算来了啦!”